許紹雄腎癌導致器官衰退 腎癌近十年增加近六成

近日,資深演員許紹雄(人稱 「Benz雄」)因癌症引發多重器官功能衰竭離世。據了解,他入院前腎癌已突然擴散,病情在短時間內急速惡化並陷入昏迷,最終不敵癌魔,令人惋惜。腎癌(腎臟癌)在公眾間較少被提起,然而近十年來,本港腎癌新症卻有明顯上升趨勢。根據香港癌症資料中心數據,2023 年共錄得 903 宗新症,較十年前的 566 宗增加近六成。在男性中,腎癌(包括腎及其他泌尿器官癌症)已列為第七位常見癌症之一。
腎癌的早期症狀往往不明顯,甚至毫無警告徵兆。由於腎臟位於腹腔深處,病變初期難以察覺,加上疼痛、血尿等典型症狀通常出現在晚期,因此這種「沉默的癌症」極易被忽略。
因癌症導致多重器官衰退 乃末期常見
所謂「因癌症導致器官機能衰退」,是指癌細胞不僅破壞原發部位,也會干擾全身其他重要器官的運作。腎癌晚期常轉移至肺、肝、骨骼等部位,使患者出現呼吸困難、黃疸、骨痛等症狀。
腎臟本身負責排出毒素、維持體液平衡;一旦腎功能喪失,代謝廢物積聚,會導致心臟、肺臟、肝臟等器官相繼衰竭。這種「多重器官功能衰退」(multi-organ failure)是癌症末期常見死因之一。
對年長病人而言,身體各項器官的儲備功能隨年齡下降,一旦再受到腫瘤或治療副作用的影響,更容易出現機能衰退。醫生指出,為高齡癌症患者制定治療方案時,應同時考慮延長壽命與維持生活質素,必要時採用緩和治療,以減輕身體不適和痛楚。
腎癌初期難發現 常發現於做體檢或晚期
腎癌初期幾乎沒有症狀。臨床上只有約一成患者在早期出現典型三大病徵,包括血尿、腰痛及腹部腫塊。由於腎臟位處腹腔深處,病變初起難以察覺,不少個案往往是在進行身體檢查,或為其他疾病接受影像檢測時才「意外發現」。
常見警號包括:
- 尿液帶血或顏色異常;
- 持續腰背部疼痛;
- 原因不明的體重下降、疲倦;
- 腹部出現腫塊或脹感。
若出現這些情況應及早求診。即使沒有明顯症狀,定期體檢仍是早期發現的關鍵。
罹患腎癌較高風險組別
醫學界指出,以下族群罹患腎癌的風險較高:
- 年齡 50 歲以上男性;
- 吸煙或長期接觸化學物質者;
- 肥胖、高血壓、糖尿病患者;
- 有慢性腎臟病或長期服用止痛藥者;
- 有腎癌家族史;
- 曾接受放射線或化學治療者。
以上患腎癌較高風險組別應每年進行腎臟功能與影像檢查,及早發現異常變化。
綜合5大傷腎行為 長期使腎功能逐漸受損
許多腎臟疾病與生活習慣息息相關。以下歸納出的常見「傷腎行為」,若長期持續,會使腎功能逐漸受損、甚至增加腎癌風險:
1. 高鹽飲食
過量鈉攝取導致高血壓與腎絲球硬化,增加腎臟負擔。建議每日鈉攝取量不超過 2000 毫克。
2. 飲水不足與熬夜
脫水與睡眠不足會減少腎血流量,導致毒素堆積與代謝失衡。
3. 濫用止痛藥與保健品
長期服用止痛藥(如布洛芬、阿斯匹靈)或不明草藥,會引起藥物性腎炎。
4. 吸煙與過量飲酒
煙草中重金屬傷腎血管,酒精脫水則加重代謝負擔。
5. 忽視慢性病控制
糖尿病與高血壓若未控制,會使腎絲球長期超負荷運作,導致慢性腎衰竭。
護腎食物 減輕腎臟負擔
飲食是維持腎臟健康的重要一環。營養師建議以下食物有助減輕腎臟負擔、促進代謝:
1. 深綠色蔬菜與十字花科植物
如西蘭花、羽衣甘藍、花椰菜,富含抗氧化物與植化素,可減少細胞氧化傷害。
2. 含 Omega-3 的魚類
鮭魚、鯖魚、秋刀魚能降低發炎反應,保護血管健康。
3. 豆類與全穀蛋白
豆腐、扁豆、燕麥可取代紅肉,減少腎臟負擔。
4. 高纖蔬果
番茄、蘋果、奇異果有助控制血壓與改善腸道健康(慢性腎病患者須依醫生建議調整鉀攝取量。)
5. 充足水分與清淡飲食
每天飲水 1500–2000 毫升,避免含糖飲料與過度調味食物。
6. 綠茶與薏米水
具抗氧化與利尿作用,有助代謝廢物。
腎癌若能在早期發現,經部分或全腎切除手術治癒率可達 70–80%。但若癌細胞已轉移,五年存活率會降至 20% 以下。因此,「主動檢查」比任何治療都更重要。年過五十歲、或屬上述高危族組別,應至少每年進行一次腎臟功能與腹部超聲波檢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