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疫苗之父
John Enders在上世紀五十年代發明了麻疹疫苗,不過這位被稱為現代疫苗之父的科學家,大學畢業後的首份工作卻是地產買賣。後來因對工作不滿,便跑去哈佛大學,念起英國文學來,準備畢業後當個老師。
這決定看起來有些突兀,因為實在與他之前的工作,和之後的發展大相逕庭。今天人們推測,啟發他產生這個念頭的或許是童年時接觸過許多大文豪。在哈佛大學時,Enders重遇一位老朋友Hugh Ward,Ward當時在哈佛的醫學院當導師。透過Ward,Enders認識了微生物及免疫學系的主管Hans Zinsser教授。Zinsser不但是非常有名的微生物學家,也是相當出色的詩人。結果,Zinsser的魅力,讓30歲的Enders在博士學位差不多到手時又一次轉換軌道,跑去跟Zinsser學習,研究起微生物和免疫學來。
1930年獲得博士學位後,Enders留在哈佛研究和教學。從1938年開始,他把研究集中在病毒上。他和同事先從腮腺炎病毒着手,發現了在雞隻胚胎中繁殖人類病毒能將病毒的毒性減低。
另外,減毒腮腺炎病毒可令受體產生免疫力。1946年,Enders獲邀到波士頓兒童醫院成立傳染病研究實驗室。這段期間,他和Thomas Weller及Frederick Robbins研究怎樣在實驗室的環境下不用活體來培植病毒。那時,他們嘗試在人類肌肉與皮膚的胚胎性組織中培植水痘病毒,由於有額外的培養液剩下,所以便順道把手上有的小兒麻痹症病毒也拿來測試一下。
研究結果完全出乎他們意料之外,小兒麻痹症病毒居然就此繁殖起來。過往,人們以為這病毒只會在神經細胞內複製,而神經細胞不可能在實驗室環境下培植的,所以要在實驗室中培養它簡直天方夜譚。
他們這次的成功,不單打破固有的看法,更為後來Jonas Salk和Albert Sabin研發小兒麻痹疫苗打下基礎。為此,Enders、Weller和Robbins成為1954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
作者為資深科研製藥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