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節性癢疹 中醫食療方

結節性癢疹是一種以結節性損害為主,伴劇癢為特徵的慢性皮膚病,一般表現為紅褐色又或灰黑色堅實結節,呈多發性,一個到上百個不等,或偶見密集成群,常對稱、分散性分布,多數分布於四肢,尤其以小腿側為多見。常因搔抓表面使表面粗糙、增厚或呈苔蘚樣變。多見於成年人,病因尚未明確,一般理解可能與過敏體質、昆蟲叮咬、消化道疾病、胃腸功能及內分泌紊亂、月經不調、精神緊張、惡性腫瘤有關。
多發於下肢
中國醫學中無此病名,但根據其症狀,與中醫文獻中記載的「馬疥」、「粟瘡」相似──《諸病源候論》記載:「馬疥者,皮肉隱嶙起作根墌,搔之不知痛。」《醫宗金鑑》︰「起瘡形如粟粒,其色紅,搔之愈癢,久而不瘥。」故本病可歸為馬疥、粟瘡。
對於本病的病因病機,中醫理解主要由於體虛,兼有風、痰、瘀、毒等病邪侵襲所致──久病、體虛、年老,內傷臟腑,造成正虛邪戀,人體易受邪氣侵襲。加上久病、年老消耗陰血,血虛生風化燥,導致肌膚失榮,皮膚乾癢;久則脈絡瘀阻,血瘀會導致色素沉着或局部皮膚增厚。
飲食不節或憂思過度傷脾,導致脾失健運,脾虛濕蘊,濕聚會成痰,形成結節,而且濕性黏滯,纏綿難愈;又因濕性重濁,其性趨下之特性,濕邪易襲陰位,故多發病於下肢。
部分結節性癢疹患伴有焦慮,心煩、失眠或其他精神緊張病史,情志失調,會導致肝鬱氣滯,氣血運行不暢,氣滯則血瘀,痰瘀阻絡,鬱久成毒。加上外感風毒或昆蟲咬傷,導致濕邪風毒凝聚,陽氣受遏,經絡阻隔,阻滯肌表,發為本病。
中醫歸納本病的病機為體虛,受風、痰、瘀、毒襲結所致。治療以祛風化痰、化瘀解毒為主。
食療湯方:
馬齒莧20克、土茯苓20克、赤芍12克、白鮮皮15克、地膚子15克、生甘草10克。
5至6碗水煮沸後轉小火滾40分鐘,煲至一至兩碗水後盛出。
馬齒莧清熱解毒,涼血消腫;土茯苓解毒,除濕;赤芍清熱凉血,活血祛瘀;白鮮皮清熱燥濕,祛風解毒;地膚子清熱利濕,止癢;生甘草清熱解毒,調和諸藥。全方具祛風化痰、化瘀解毒之效。
服用注意:忌空肚服用,宜飯後半小時服用,並宜與西藥相隔4小時。容易泄瀉病人、正值感冒者忌服。患者服用前亦宜先諮詢中醫師。
由於結節性癢疹屬於風痰瘀毒蘊結,故飲食上應忌食辛辣、易發之品,例如海鮮、牛肉、羊肉、芒果、榴槤、荔枝、芋頭、花生;由於甜食及油膩食品容易聚濕生痰,故亦應少食。多食新鮮蔬菜和水果,以增強皮膚的修復能力。另外,急性發作時,應忌用熱水燙洗和肥皂等刺激物洗塗患處。忌穿緊身衣服,應穿鬆身及棉質衣服。亦應避免熬夜,保持情緒平穩,心情豁達定能有助病情康復。
以上資料只供參考,如有疑問,請諮詢註冊中醫師為宜。若有關於仁濟醫院中醫服務查詢,請致電2370 2216查詢或瀏覽仁濟醫院網頁:www.yanchai.org.hk內中醫服務內容。
作者為仁濟醫院暨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診所及
臨床教研中心(下葵涌)註冊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