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慢性腎病之治療與預防

楊鐸輝醫生 黃矩民醫生 | 2018-09-12
若平日遵循健康而均衡的飲食習模式,並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如定期運動、保持理想體重等,有助減少糖尿病及慢性腎病惡化的風險。

糖尿病與腎病息息相關,除了可直接拖垮健康外,更會大幅增加心血管疾病如心臟病及中風等嚴重併發症和死亡風險。若想預防併發症降臨,就要了解如何控制糖尿病與慢性腎病,以及預防的最佳方法。

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楊鐸輝表示,大部分人都認為只有在疾病出現時才需要求醫控制病情,惟其實最理想的做法是,能夠預防疾病的出現及於確診前做好風險管理,因大部分慢性疾病的成因,與患者日常的生活及飲食習慣有一定關係。若平日遵循健康而均衡的飲食習慣模式,並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如定期運動、保持理想體重、減輕壓力等,便有助減少糖尿病及慢性腎病惡化的風險。市民步入45之齡後,亦應定期進行身體檢查。「如家族中出現糖尿病、慢性腎病病史的人,他們更須在踏入30歲後定期進行身體檢查。而為減少遺傳因素帶來的影響,日常習慣要更小心,最好戒掉吸煙、喝酒等壞習慣。」楊鐸輝說。

遺傳未必會病發

事實上,有遺傳因素的人並不必然與糖尿病或慢性腎病畫上等號,楊鐸輝醫生認為,只要透過定期監察血糖、膽固醇及小便等,便可知悉自身的腎功能或血糖情況,遇有不妥即時提早接受治療。「大部分二型糖尿患者會於中老年時病發,但只要做好風險管理,將有機會延遲疾病出現,甚至不致病發。簡單來說,要有效控制糖尿病及慢性腎病,就須從三部曲着手──預防、監察及治療。」

腎科專科醫生黃矩民認為,良好生活習慣和定期檢查身體是預防疾病的重要一環,如能及早了解風險,可令巿民有意識地管理身體各項健康指數,包括血糖及膽固醇等;即使已患有糖尿病,治療的希望依然存在。「曾見過一些糖尿病史達三四十年的患者,併發症仍然輕微。早期的糖尿腎病患者,也能將腎功能衰退的命運延遲至一二十年後,否則,一般過10年就會出現糖尿腎病。最令人鼓舞的是,有些糖尿腎病患者在患病初期確診後,因決心改善生活習慣,並聽從醫生指示服用藥物,經過一番努力後,最終能夠逆轉糖尿腎病狀況。」

提早用藥降血壓

由於高血壓、高膽固醇同樣會對心血管構成傷害,故現時指引為一旦確診糖尿病,要同時嚴格控制以上心血管風險因素,需要時醫生會處方血壓藥及降膽固醇藥(主要是他汀類藥物),亦會檢查患者是否患有慢性腎病。雖然這階段的膽固醇指數未必太高,但此舉將能達至防患於未然的效果。楊鐸輝醫生認為,若病人能於早期階段用藥,病情或會因好轉而調低藥物份量,減少身體承受的痛苦。「例如降血壓藥ACEI(血管收縮素轉化酵素抑制劑)或ARB(血管收縮素受體阻斷劑)可同時延緩腎功能下降,故一般會為血壓『踩界』的人處方有關藥物,以保養其腎臟功能。」

楊鐸輝醫生亦指出,不少人藉由平日的新聞報道,知道血糖、血壓的標準指數,卻不了解用藥要針對患者的個人情況。舉例而言,糖化血紅素(HbA1c)的正常數值為6.5%或以下,惟此指標對腎病患者並不適用,因有關患者的血糖不能過低,所以只要控制到7.5%以下便可。「血壓方面,以往一向主張病人控制至140/ 90 mmHg以下水平,但此標準不適用於已出現蛋白尿的糖尿病及慢性腎病患者。為避免他們出現併發症,數字會再進一步調低至130/ 80mmHg或以下,膽固醇指標亦會較嚴,皆因壞膽固醇(LDL-C)控制得愈低,併發症將會愈少。」

遵醫囑定期覆診

最後,兩位醫生不忘叮囑病人,用藥時應遵照醫生指示,並要定期覆診。黃矩民醫生強調,「糖尿病、慢性腎病會帶來嚴重後果,而藥物是治療疾病的有力武器,病人實應聽從指示服藥。」臨床實驗證明,現時所使用的降「三高」藥物皆有實際效果,例如他汀類藥物可降低四至五成的壞膽固醇,對改善病情有很大的幫助。很可惜,不少巿民及患者對用藥都存在一定誤解。

有數據指出,高達七成的高血壓患者,初期服藥後高血壓情況並無改善,原因在很多患者僅服用一種降血壓藥,其實七八成患者須服用多於一種血壓藥才足以控制病情;他們並不曉得要管理好血壓,以至其他相關疾病如糖尿病、高膽固醇等,均需要定期調整服藥的份量或種類。黃矩民醫生指出:「我們不可能一生人都服用同一種藥物、同一個份量,因患者所需的藥物份量、種類,每每與其身體狀況大有關係。」不少高血壓病人對同時服用四五種藥物大感抗拒,但其實此情況十分平常。因此病人有疑慮時應與醫生商討,了解藥物功效,切忌自行減藥或停藥,更不應盲目相信未經臨床研究驗證、成效存疑的中成藥及其他健康食品。

撰文: 楊鐸輝醫生_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黃矩民醫生_腎科專科

 

(左起)黃矩民醫生和楊鐸輝醫生。

熱門話題

健康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