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健康素養」帶回家
網上健康資訊泛濫,只要打開Google首頁搜尋「糖尿病」3字,便可以得到超過一億筆的結果。然而,在這一億筆的資訊中,當中孰真孰假實在難以分辨。面對着海量的資訊,大眾究竟該如何分辨選擇呢?
遇到健康難題時,過往我們總傾向相信醫護人員的專業意見;但現在很多人會選擇即時在網上查閱或發出提問,冀望「Google大神」或「臉書大神」能解答心中的疑慮。然而,何謂適當的資訊,什麼資訊真正對我們的健康有益,本身就是一門極度專業的學問。再者,很多治療方案並非絕對有效,各有利弊,決不能一概而論。
世界衞生組織(WHO)多年來鼓勵個人、社區乃至國家培養及提升「健康素養」。根據WHO的定義,「健康素養」是指個人是否有能力獲得、了解及運用資訊,藉此促進及維持良好的個人、家庭及整體社區健康。已有不少研究指出「健康素養」的高低,與個人及其家庭的健康狀況息息相關。舉例說,美國一項研究分析了761名照顧者的家庭,報告指出擁有低程度「健康素養」的照顧者往往與醫護人員缺乏溝通,未能獲得適切的醫療支援;擁有高程度「健康素養」的照顧者則往往能為自己及家人作出有效的健康決策。
根據政府統計處發表的人口推算數字,香港現正進入老齡化階段。約有一半65歲或以上人士與子女同住,意味着家人成為香港長者的主要照顧者。這些家庭照顧者若然缺乏一定程度的「健康素養」,將難以作出與照顧相關的合適決定,定必增加照顧時所承受的壓力。
實際上,互聯網有不少載有醫學健康資訊的網站及手機應用程式,但是網絡世界缺乏監管,唯有通過提升「健康素養」,當面對與照顧相關的難題時,照顧者才能夠與醫護人員進行有效的溝通,從而增添更多互動和互信。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那打素護理學院專業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