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五分養(一)

35歲的Tim半年來經常覺得疲倦,視力突然模糊,雖然食慾極佳,但體重不斷下降,3個月內消瘦了15公斤。到醫院做健康檢查時,發現空腹血糖高達10mmol/L,超出正常上限的5.6mmol/L,西醫確診為二型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種內分泌失調、代謝性的疾病,其成因是體內的胰島素分泌不足,或體內細胞對胰島素產生抗拒,或兩者同時發生,導致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質的代謝紊亂,血糖過高要經尿液排出,所以稱為糖尿。
在香港,10個人之中就有一個患有糖尿病,而二型糖尿病佔總數的90%。一型與二型的分別是:一型糖尿病是一種細胞病變的內分泌疾病,主要與遺傳有關,小童或年輕人居多。二型糖尿病患者以30歲後、踏入中年的人士較多,但隨着社會的繁榮,生活模式的改變,二型糖尿病有年輕化的趨勢。一般來說,高危一族包括有家族遺傳史、肥胖、不良飲食習慣或缺乏運動的人。
糖尿病主要的症狀是三多一少:多飲、多渴、多尿、體重下降,其他兼症包括:不尋常的疲倦或不適感、傷口不易癒合、足部有針刺感及皮膚痕癢等。很多病患早期的症狀不明顯,容易令人忽略,加上不少人對此病缺乏認識,未能及時治理,導致患病的人數持續上升。根據世衞的估計,全球大約有4億糖尿病患者,10年後死於糖尿病的人數將會上升50%,至2030年,糖尿病患者佔全球人數的4.4% 。
根據中醫理論,糖尿病屬於消渴病的範疇。血糖高是一種病邪,是臟腑機能虛弱,陰陽日久失衡,毒素不能排出而成,是正虛邪實的一種疾病。發病的機理源於不良的飲食習慣、運動量少、精神壓力大、長期休息不足等,引致燥熱內生、津傷陰虧、氣滯血瘀等問題。臨床上分上、中、下消3個證型,其中可以單獨出現或兩種以上同時發生。上消影響的臟腑是心肺,臨床出現口乾舌燥、口渴等的症狀;中消由上消演變出來,脾胃消化失調,胃熱熾盛,經常覺得肌餓,但吸收緩慢,供應肢體的養份不足,導致形體消瘦;下消則源於腎虛,小便次數頻繁,伴腰痠耳鳴等症狀。
激發自癒能力
無論對消渴或其他病,「五分治時五分養」是我治病的原則。以中藥治病的同時,要病人認識及學懂如何保養好自己的身體,只有治養並重,才可以激發體內的自癒能力去根治疾病。
五分治:消渴本身是正虛邪實的疾病。因此,我會根據患者的家族史、 年齡、壓力管理、生活習慣及臨床症狀去辨證論治,去除病邪的同時要扶助正氣,增強及調節臟腑的功能,以清熱潤燥、養陰生津、補氣活血為主;用藥方面,包括黃芪、西洋參、蒼朮、玄參、葛根、知母、丹參、生地、麥冬、玉竹、黃柏等。
五分養:除了靠中藥去扶正祛邪之外,患者本身亦要下足工夫,懂得保養好自己的身體。脾胃為化生氣血的根源,也是後天之本,所以首先要從飲食開始。
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及脂肪是供應身體能量的來源,但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由於體內的機能不健康,不能正常地將食物中的糖及澱粉吸收,令到血液中的糖份積聚,在日常飲食中,要注意食物的成分及作用,以及進食的時間及份量等。
作者為註冊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