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臂快而準應付前列腺癌
前列腺位於膀胱出口、直腸前方,正常情況下體積小如核桃。若然患上前列腺癌,在第一至三期仍未擴散的階段,手術是根治的最佳方法。昔日如果要在這小小的器官開刀,只有開放式手術可選,較大機會傷及神經線及周邊組織,出血風險大。其後亦有發展腹腔鏡微創手術,已能帶來一定程度的改善。隨着機械臂技術應用到民間,更為前列腺癌微創手術帶來新革命,時至今日已是最普遍的手術方法。
患者在接受前列腺特異抗原(PSA)測試、新型磁力共振超聲波導航抽取活組織化驗等檢查後,確認為沒有擴散,並在條件許可下便可考慮是否接受手術。在治療前列腺癌的眾多方法中,手術屬於根治式治療,醫生須按患者病情及健康狀況等,決定術前及術後要否配合化療、電療或荷爾蒙治療等。亦有患者的癌細胞並不活躍,決定接受「密切監察」,即是暫不治療而是定期檢測癌指數,一旦情況惡化才進行治療。
最初屬於軍事用途
手術目的,是切除前列腺連同惡性腫瘤,以免有癌細胞殘留導致復發。開放式手術容易因傷及括約肌,引致長期失禁及遺尿,或是由於切除性神經線而喪失勃起能力。近10年醫學界興起使用機械臂,最初其實屬於軍事用途,方便醫生於遠距離為戰場上的傷兵進行手術,其後才在民間流行。顧名思義,機械臂就是醫生手臂的延伸,模仿人類關節製成。在手術時,可以只在患者身上開出幾個小孔,把儀器放進狹小的空間,便可透過鏡頭從屏幕實時看到內部實況。

同一時間,醫生遙遠操控機械臂進行切除及縫合工作,能夠靈活調配手術刀轉向,達至360度的轉動,比起人手可更靈活及精準地進行細緻切割,可避免傷及附近的正常組織與神經線,減少術後失禁及性功能障礙的出現;而且出血量比開放式手術少,危險程度大大降低。另外,由於傷口微小,所以復元速度及住院時間也得以改善。大多數患者在手術後住院兩三天已可下床及正常飲食,毋須額外輸血,而且他們亦反映疼痛程度屬於可接受程度,效果良好。
操刀穩定不怕手震
對泌尿外科醫生而言,機械臂絕對是如虎添翼,可以令落刀及縫合過程更準確,為病人帶來更多保障。當然,以往的微創手術亦可做出理想的治療效果,但醫生必須在長時間之中保持雙手穩定,對體力是相當沉重的負擔。但現在機械臂不受手震影響,有助延長醫生進行手術的年期,幫助更多的病人。
此外,以往進行微創手術時,屏幕反映的是2D平面影像,相比以前要以肉眼觀看手術過程已是進步良多,但現在已有3D高清影像,並能放大約10倍,可更方便醫生使用機械臂落刀時衡量切除位置及深度,有助進行精細的切割動作,可確保在周邊不會殘留癌細胞。
符合條件的前列腺癌患者,皆可以在私家或公立醫院接受機械臂手術。早期機械臂有3條手臂,活動範圍有所局限,在病人接受麻醉後,需要花接近30至60分鐘來對接(Docking)手臂到病人身上。而且因為儀器龐大,難以移動。不過,這項已有10年以上歷史的科技,一直推陳出新,已有幾代型號面世。近年本地有醫院引入新型機械臂da Vinci Xi,體積已大大縮小,而且擁有3條工作臂及一支鏡頭,鏡頭可自動向上及向下轉動30度,人手置換鏡頭也更方便。對接到患者身體的時間只需兩分鐘,非常方便。新一代機械臂設定了3個工作臂移離屏幕前,便會發出警示,可讓醫生更為安心。
只適合未擴散患者
雖然機械臂對治療前列腺癌好處多多,但要注意只適合未有擴散、癌症仍然逗留在前列腺的患者。因此男士如果年過50歲,或是有高危因素如家族有直系親屬曾患前列腺癌、肥胖、吸煙或多喝酒等,應每年接受身體檢查。另外,如果無故出現症狀如小便困難、小便時疼痛、有血尿、尿頻或小便斷斷續續時,便不應掉以輕心,以為是正常老化問題。只要身體無故出現變化,都應該盡快向相關醫生查詢;即使確診為前列腺癌,仍可在早期接受治療,大大提升存活率及根治機會。
撰文:傅錦峯醫生_香港執業專科醫生協會召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