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管狹窄微創手術
腰椎管狹窄症是常見的腰椎病。腰椎管其實是脊椎內一條通道,作用是讓脊椎神經通過,控制下肢活動。若腰椎出現退化性病變,例如椎間盤突出、骨刺或黃韌帶增厚等,都可能令腰椎管變得狹窄,減少脊椎神經的供血,令病人出現徵狀。
腰椎管狹窄的部分可以位處椎管中央或外側,病人徵狀會根據狹窄的位置而有所不同。常見徵狀包括走路時小腿和腳掌疼痛、麻痹、無力,尤其上斜路時更甚,嚴重時更可影響控制大小便的括約肌,引致失禁。此外,腰椎創傷造成的骨折和血塊,甚至較罕見的病變如腫瘤,都有可能引致腰椎管狹窄。
該病的診斷先由問症和檢查開始,根據X光顯示腰椎是否有結構性問題,例如脊柱側彎和腰椎移位,而最終診斷就需要配合磁力共振掃描。磁力共振掃描可準確地顯示腰椎管狹窄的位置、脊椎神經受壓的嚴重程度和病變原因等。
治療方面,骨科醫生一般建議病人先嘗試非手術治療,包括減少腰椎負重,做適當的運動如游泳,接着是物理治療增強腰肌。另外可根據病情處方不同藥物,包括口服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止神經痛藥以至在腰椎硬膜外注射類固醇消炎。
若上述非手術治療效果不顯著或病人確診時已病情嚴重,手術對病人的幫助可能會較大。手術目的有兩個:一是為腰椎管減壓,二是若腰椎已出現不穩定時,減壓後須以手術融合以穩定受影響的腰椎部分。
現時較常用的有顯微鏡微創和內窺鏡微創手術,而以腰椎內窺鏡手術的創傷性較小,從病人後腰開2個小於1厘米的傷口,放入內窺鏡和手術儀器,便可準確地進行減壓手術。病人復元較快,平均留醫時間較短,當然手術後仍須配合復康治療及運動,減低復發風險。
作者為骨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