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疾病自我管理

湯美玲 | 2018-11-29

慢性疾病,顧名思義發病緩慢,但病程漫長。作為一個患有慢性疾病人士,可以怎樣積極地「與病共處」,縱然患有疾病,但仍可過着健康的生活呢?

近年一些長期病患的自我管理概念,在西方國家很普遍,當中由美國史丹福大學研發的「慢性病自我管理課程」,被廣泛採用。筆者亦曾參加該課程的組長訓練,所謂自我管理是指慢性病患者需要監察自己的病情,以積極態度及行動,改善健康和情緒。以下想和大家就自我管理課程的概念,分享一些自我管理的技巧:

要對所患疾病多認識:如認識疾病產生的原因、症狀、治療及預防併發症等。以高血壓和糖尿病為例,若同時患上這兩種慢性疾病,會加速形成心腦血管疾病,發生中風、心臟病發,甚至死亡機會倍增。兩種疾病有相似成因,包括有家族病歷人士、缺乏運動、不良飲食習慣、中央肥胖等。患者透過對疾病的認識,學習如何與長期病患共存及照顧自己。

留意和觀察症狀:若身體狀況改變,尤其出現不適,須提高警覺及適時處理。例如糖尿病患者,有否血糖過高或低血糖情況,而血糖測試是自我管理主要方法,有助監測血糖水平及幫助控制疾病。

記錄檢查結果:如記錄血壓、血糖度數,除了作自我監測、供家人和醫護人士參考外,亦可從中監察到飲食、藥物對身體的影響,從而加以改善,控制病情。

藥物自我管理:認識所服藥物的影響、副作用等,向醫謢人員報告用藥後的情況,提供予相關醫護人員參閱。

心境的調節:個人對疾病管理的態度亦要注意,避免過分緊張影響病情及情緒。要以平常心照顧及管理自己的健康。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培養健康習慣,無論你是否患上慢性疾病,也應培養健康飲食習慣、恒常運動和積極心態。賽馬會流金匯提供一站式綜合健康管理及支援服務,詳情可致電3763 1000查詢。

作者為賽馬會流金匯腦退化症日間中心主任

 

熱門話題

健康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