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時間和心理健康

馬國超醫生 | 2018-11-30

最近有美國研究指出,兒童每天花超過一小時在電子屏幕上,已經會對心理健康發展造成負面影響,研究結果刊載於最新一期預防醫學報告。

該項研究於2016年,以訪問形式分析四萬名2至17歲兒童或他們的家長,將每天用於智能電話、平板電腦等電子屏幕工具上的時間,對比這班兒童的心理健康,作出以上結論。

相類似研究近年經常出現在大小不同的醫學期刊,儘管今次研究稱不上很精密,橫向研究也不可以確認兩者的因果關係。但醫學界似乎已經有一個共識,就是5歲以下幼童盡可能少用電子屏幕。今次研究結果,也符合美國兒科學會和本港衞生署的建議。

近年不少人都謔稱智能電話為電子奶嘴,家長會用手機短片或卡通遊戲,作為安撫哭鬧中的幼孩,雖然達到即時作用,但長期難免造成依賴,亦變相鼓勵幼孩用哭鬧作為手段,後果堪虞。筆者亦不排除有部分學習,需要使用平板或電腦軟件進行,但家長亦應該陪同子女一同學習。

研究另一個發現,就是在14至17歲青少年當中,每天使用電子屏幕超過7小時的高用量群組,相比每天用少於一小時的群組,他們出現精神病,例如抑鬱或焦慮的比率會高出一倍。估計是因為這個年齡層的青少年,大多已擁有自己的手機,令他們更方便上網甚至沉迷手機遊戲,影響睡眠。其實除了使用電子屏幕的時間過長之外,精神病學家相信,過分投入社交媒體和即時通訊軟件,已經對年輕人的精神發展有負面影響。

為針對上網成癮的問題,目前已經有不少國家開始研究或推行一些管制措施,例如限制年輕人登入網絡遊戲時間和用戶實名登記等,但畢竟禁制行為只能治標不治本。要針對問題的癥結,社會政策;企業應有的社會責任;學校教育;家長的參與和關懷,多方面配合,才有望解決目前的問題。

作者為兒科專科醫生

 

熱門話題

健康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