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心」難察覺 宜及早預防

葉維國醫生 | 2018-12-11

近年「糖尿心」成為健康熱話,因為糖尿病不僅僅是心血管病變的風險因素,它更有如「磁鐵」般,慢慢結合更多其他相關風險,如肥胖、高血壓、腎病等,進一步增加患者出現心血管疾病的機會。因此,除了協助患者降低血糖,預防「糖尿心」亦成為醫生及患者的另一重要治療目標。

糖尿病會令血管粥樣硬化,慢慢導致心血管狹窄、閉塞,演變成嚴重心血管病變,如駭人聽聞的心臟病發;不過,糖尿病並非「等閒之輩」,它對心血管的影響豈是如此單一!它更會促使患者的體脂肪、血壓、腎功能受影響,患者若沒有好好控制病情,久而久之,就會形成肥胖、患上高血壓、腎病,這些均會加劇心血管病變出現的機會與嚴重程度,因而有「糖尿心」之稱。

事實上,心血管病變的患者中,就有大約三至四成人同時患有糖尿病,足見兩者關係密切。令人更為憂慮的是,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閉塞情況通常較為嚴重,如閉塞的血管數量較多,治療會更複雜。

糖尿病患者較一般人更容易因心血管病而死。

症狀不明顯易忽略

隨着病史愈長,神經線亦有較高機會受破壞,令患者即使患有冠心病亦未必有任何症狀;即使有,症狀大多屬於非典型或不明顯,令人容易忽略。舉例說,心絞痛是冠心病常見病徵,但若出現在糖尿病患者身上,呈現出來的只是輕微痛楚、胸口壓痛、胃痛,甚至完全不痛,令患者因而未有及時求醫,亦正因如此,糖尿病患者較一般人更容易因心血管病而死。

血糖控制重中之重

正因「糖尿心」如此高危,一旦確診糖尿病,除了控制血糖外,亦要預防「糖尿心」的形成,而首要的當然是妥善控制各項風險因素——糖化血紅素(HbA1c)須低於7%,血壓則須控制在130/80mmHg以下,低密度膽固醇應較現時降低30%至50%,如患者之前未曾檢測過膽固醇水平,則建議降至1.8mmol/L,避免患上腎病,從而預防冠心病、心臟病發及中風,或減低已有心腦血管病的糖尿病患者病發的風險。另應預防蛋白尿的形成。

藥物在協助控制風險因素擔當着重要的角色,假如患者已有高血壓及白蛋白尿的情況,醫生會考慮處方血管張力素I型轉化酶抑制劑(ACE inhibitor, ACEI)或血管張力素受體阻滯劑(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s, ARB)類降血壓藥,高血壓患者另可考慮選用鈣離子通道阻滯劑,穩定血壓水平。

至於血糖控制,自然是重中之重。藥物依然是個不可或缺的角色,以往或會依靠增加胰島素來降低血糖,不過其實二型糖尿病患者體內擁有充足胰島素,血糖無法降低是因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低,因此要降低血糖,反而應改善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

新藥物控糖兼減重

目前用於控制血糖的口服藥物以「二甲雙胍」(Metformin,或稱甲福明)為主,另外再依病情輔以一款新型降糖藥,如「二肽基肽IV抑制劑」(DPP-IV inhibitor)或「鈉——葡萄糖協同轉運蛋白2抑制劑」(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 2(SGLT2)Inhibitors),以加強控糖效果;其中後者通過小便排走糖份,此藥物機制不但能降低血糖水平,且由於糖份屬於能量,經此途徑排走後,多餘的卡路里亦能隨之排走,因而有減重的功效,患者使用後平均約可減去3至4公斤體重。

現時市面上共有3款SGLT2抑制劑, 其中「恩格列淨」(Empagliflozin)的臨床研究證實,藥物能夠降低患者因心血管病而死亡的風險,及因心臟衰竭而入院的機會,同時亦可減緩腎病惡化的速度,推遲腎衰竭的出現,改善「糖尿心」的風險因素。如患者能及早採用,相信能更有效控制病情。正因其降低心血管病死亡風險的成效,美國心臟病學會(ACC)近日亦發布全新指引,推薦醫生為患有動脈粥樣硬化心血管病的二型糖尿病患者首選「恩格列淨」;美國糖尿病學會(ADA)及歐洲糖尿病學會(EASD)亦作出同樣的推薦。

新一代藥物治療成效固然令人鼓舞,但患者亦不可忽略生活習慣的調節與飲食控制的重要性,如少食額外添加的精製糖食物和能量飲品,尤其是現今社會工作繁忙,不少人正因生活調節不當,造成欠缺運動、飲食不均而患糖尿病,因此服藥之餘,最重要的還是為自己尋找改變生活習慣的推動力及合適方法,時下流行的智能手錶或許是個不錯的選擇。

撰文:葉維國醫生_心臟科專科

 

 

患者不可忽略生活習慣的調節與飲食控制的重要性,如少食額外添加的精製糖食物。

葉維國醫生

熱門話題

健康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