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電療化療 治療腎癌殊不易
三十出頭的陳先生(化名),擁有一個美滿家庭,工作亦相當穩定,他自感對當下的人生甚感滿意,卻沒想到厄運已悄悄等待他。一向身壯力健的陳先生,無端出現上腹疼痛,求醫時竟然發現罹患腎癌。筆者為陳先生檢查後,發現癌細胞已侵蝕整個腎臟,亦有轉移到肝臟,故建議他接受手術及於術後進行免疫治療。筆者亦是別人的丈夫與父親,對陳先生的處境特別同情;如能拯救他這條年輕的生命,亦代表保存了一個家庭的幸福,因此囑咐他要慎重考慮接受療程。
其後陳先生亦有徵詢幾位醫生意見,大多數也認同要以手術作治療。為了太太和幼女,他決定接受這個大手術。陳先生躺在手術床上達七小時,經過複雜的手術後,終能將腎臟腫瘤順利切除,腫瘤重達1.5千克,直徑約二十多厘米。可以想像若繼續放任不理,癌症必然繼續惡化。
年過半百增加患病風險
在香港,較為人熟悉的腎病為腎炎、腎石和腎衰竭等,很少聽人提及腎癌;這種癌症並不常見,於每10萬人當中,只有約4.4名患者,並不屬於十大常見癌症之中。腎癌成因與家族病史、吸煙、肥胖或基因變異有關,由五十歲起開始增加風險,以六十五歲起為發病率高峰期,像陳先生這樣年輕便病發的個案,可謂少見。但其實此病亦可於任何年齡階層發生,因此很多病人都是在恆常身體檢查中發現問題;如果沒有檢查的話,很可能會忽略病情或誤診,導致延醫。
腎臟是我們的重要器官,負責協調體內電解質、水份及血壓等,亦可經新陳代謝過濾廢物;若有腎癌,便會對整體功能帶來極大影響。腎癌可再按腫瘤屬性分為腎細胞癌、腎盂癌及腎腺癌等,由於腎臟位於體內深入部分,因此在癌症初期症狀不明顯,而且我們還有另一個腎可作正常運作,在此階段有九成患者皆未能察覺出異樣,往往到了求醫時已病情嚴重,出現癌症轉移。
因此,若然無故感到腰痛、排出血尿、尿頻或摸出腹部有硬塊,同時有貧血、發燒、經常疲倦及消瘦等,就應盡快求醫,查找原因。假如癌症已轉移到其他器官,便會出現相關徵兆;要是轉移到了肺部,便會時常氣喘及咳嗽;到了骨骼的話,則會有骨痛問題,此時亦已病入膏肓。
腫瘤不含脂肪多屬惡性
在檢查方面,可用X光、超聲波、磁力共振及電腦掃描等來了解腫瘤位置及大小,以及進行血液檢查,化驗白血球、血小板、血色素及肝腎功能指數等。但要進一步知道腫瘤屬性,便要更精確的檢查——大多數癌症的診斷,都可憑化驗癌指數或抽取活組織來確定,不過腎癌並非如此,而是由放射科醫生負責,檢查腫瘤有否脂肪成份。有的話,九成以上是良性,否則便很大機會是惡性。
對醫生來說,治療腎癌比起大多數癌症都有更高難度,首先是許多癌症在完成手術後,仍可進行化療及電療等術後治療,有助阻止復發。但由於腎臟有排毒功能,因此可將化療藥效排走。電療對腎癌的功效亦不大,多數用於紓緩已出現轉移而出現的症狀,如骨轉移或肺轉移等。由此可見,手術是根治腎癌的主要方法。的確,在早期腎癌之中,接受手術後的存活率是十分理想的。
在手術後,醫生亦會按病情而建議是否再作標靶或免疫治療,以減低復發機會。除此之外,已屆晚期的患者,亦可接受這兩種治療來改善症狀;如果患者使用標靶藥後反應未如理想,或出現難以承受的副作用,可考慮使用近年新興的免疫治療,藉藥物來幫助身體原本的免疫力去殺死癌症。
全腎切除或致日後腎衰竭
另一方面,昔日的腎癌手術是切除一整個腎、腎上腺以及淋巴腺等周遭組織,畢竟仍有另一個匾可支撐身體,但有研究發現日後或會增加腎衰退風險,令患者須要洗腎或換腎,故此除非癌細胞已侵蝕大部分腎臟,否則現時在手術時須盡量保持依然健康、未受癌細胞侵擾的腎臟組織,僅切除腫瘤部分,在手術技巧上確實不易。腫瘤愈大,固然增加保留腎臟的難度,但就算是體積相對小的早期腫瘤,其生長位置亦影響手術複雜性。
成人腎臟約十至十二厘米,即使腫瘤只有一至兩厘米,在其他癌症之中算是較小,手術切除相對方便,或是能夠採用微創手術,但由於腎臟鄰近輸尿管,而且佈滿血管,如果腫瘤位於中央位置、靠近腎盞,就要進行傳統開放式手術,於脅腹或前腹開出傷口進行,並要極其小心下刀,以免引致流血及傷及附近組織;而且因為切除邊緣較少,所以也要注意旁邊可有癌細胞殘留。
在切除腫瘤時,必須即時進行超聲波檢查,才可知道周圍組織有否擴散。同一時間亦要為腫瘤作冷凍切片,並轉交病理學部門化驗,進一步肯定周遭沒有癌細胞後,才能把腫瘤邊緣切淨及縫合傷口。在手術期間,醫生會為患者植入導管來連接腎臟與膀胱,在四至六星期後,待腎臟傷口復原,便可取出。至於腫瘤遠離腎盞,並有蒂連繫的,則可考慮微創腹腔鏡、冷凍治療或是導管射頻消融術,手術風險相對為低。
泌尿外科專科醫生傅錦峯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