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未來,社區主導的醫療改革
今年10月,韓國首爾舉行了第22屆WONCA世界會議 ,主題是「未來的家庭醫學:卓越的專業水準」。人口老化是全球的大趨勢。目前日本65歲以上的老人超過27%,預計到2050年會增至37.7%,情況特別嚴峻。有見及此,今年會議亦放眼未來,向日本的醫療改革借鑑,如何在人口老化的社會中促進全民健康。
隨着社會進化,社會醫療政策的重點亦有所調整。上世紀六十年代日本的醫療政策集中提供衞生的環境、預防疫苗和足夠營養給所有人民。
到1978年,日本開始提倡健康生活,希望減少由生活引起的疾病,加強健康檢查。2000年日本推出「Health Japan 21」,加強針對人口老化問題。最新推出的「醫療保健2035」更希望為醫療帶來革命性的改變。
人口老化 增加醫療開支
人口老化代表勞動人口減少,獨居人士增加。隨着人均壽命增加,患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退化性疾病,如退化性關節炎、骨質疏鬆症、認知障礙,甚至白內障、聽覺衰退等病人亦相應增加。不難理解每人平均花在醫療的費用會隨着人口老化而增加。
在香港,家庭醫生不時見到90多歲婆婆由70歲的女兒陪伴來覆診,或者七八十歲行動不便或聽力退化的長者獨自求診。一位老人家可能有數種疾病,疾病或治療疾病的藥物可能相互影響。病人的情緒和認知能力、社區與家庭支援直接影響能採用的治療方案,種種變數增加了治療的複雜性。家庭醫生希望藉着利用解難和協調能力、相宜的價錢提供具持續性的服務,成為病人、醫院與社區醫療服務提供者的橋樑。
「醫療保健2035」是日本正在推動的醫療改革。此體制本以各人能自主、公平地享受經濟成果的大原則,希望能顧及不同年齡階層的人,讓他們能選擇和活出理想的人生。他們主張有價值的醫療服務、平衡個人生命規劃和積極參與社會服務,並希望日本醫學能帶領全球,為全球的健康作出貢獻。

參與活動 長者較少抑鬱
這個計劃得以落實是靠對健康觀念追求的改變:由着重服務的數量變質量;由注重壽命lifespan到主張健康壽命healthspan;由政府規劃到地區自主;由醫治主導變關懷主導;由分割的醫療及社區支援服務到融合服務。
以往日本跟其他國家一樣,醫療體制集中找出健康響起警號的族群,投入人力物力希望醫治他們的疾病,教育他們以改善他們的健康,但發現成效不顯著。相反,研究報告顯示,有參加社區活動,特別是集體體育活動的長者,自理能力和健康明顯比獨自運動的長者好。活躍於社區的長者較少患上抑鬱症,於是日本政府除了針對健康高危族群外,亦開始集中在社區增加民眾投入社交活動。
「Health Japan 21」是日本醫療改革的其中一項項目,讓地區政府針對各縣人民的健康情況推出相應的健康政策,令政策和社區支援更具彈性,藉此改善醫療不均衡和資源錯配的狀況。例如日本不同縣人民的蔬菜攝取量有很大分別,有些縣會為此推行計劃改善民眾飲食。
「Sukiyaki Family 21」則在社區推動老人和孩子共融共處。小孩會探訪老人院,甚至合演話劇。此外,主婦亦成為健康義工大使,在社區探訪長者。另外,「Orange Plan」是專為老人與照顧者而設的支援計劃。在社區設立咖啡店,而這些咖啡店與理髮店、社會保障機構和健康中心共冶一爐,讓認知障礙病人與他們的照顧者在社區連繫時得到社工和醫療支援。
至於「Smart Life Project」則提倡政府與企業合作,由企業帶頭身體力行改善健康生活文化,例如戒煙、戒酒、運動與健康飲食,希望人民由年輕時開始打造健康人生。
活用科技 簡化覆診程序
此外,日本亦活用科技加強鄉村醫療及簡化覆診程序。病情穩定的病人可以透過視像會議覆診,跟醫生溝通,醫生開出網上藥方讓病人到附近的藥房取藥。偏遠地區的醫生可透過互聯網與城市的專科醫生商討病人的治療方案,讓病人更便利地得到治療。
若以日本借鑑,面對人口老化,未來政府的支援需要着重質量。社區需要共融,令更多長者積極參與社區活動。家庭醫生則會更多利用科技協助改善「睇病難」的問題,並勢必要主動走出診所參與社區活動,多做預防、全人保健與治療並存的工作。
撰文:鍾思博醫生_香港家庭醫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