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各位醫生聖誕快樂

陳仲謀醫生 | 2018-12-24
醫生做的是高壓和緊張的工作,他們擔心診斷出錯,又憂慮病人起伏的病情,這種沉重的心情,到放工回家後可能仍縈繞不去。

今年的月曆又揭到最後一頁,今晚是平安夜,聖誕和新年的長假期在望,香港部分「上班一族」都趁子女的學校假期,不惜大破慳囊,付出高昂的旅費,希望一家人在海外享受快樂的時光。但是,任職公營醫療機構的醫生很難在這段時間獲批假期;擔任急症室的醫護人員還要準備長假期中應付求診市民人數激增的挑戰。政府醫生身負社會重任,很多時要「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所以,我以過來人的身份,代表廣大讀者祝各位醫生聖誕快樂,並工作順利,不要因工作繁重而損害身心健康。

本欄上一期〈能醫不自醫〉一文,筆者引用香港大學鮑氏醫學及衞生研究所的調查,向各位說明香港醫生在工作和生活上面對的困難。鮑氏透過研究港大醫科畢業生(1995至2014年)的精神及情緒指數,指出他們的身心健康令人憂慮,筆者藉此推算香港醫生的精神健康處於負面狀態。如果現實情況真是和筆者推測的相差不遠,有關當局就應該請專家研究,盡快拆除這個足以摧毁社會的「計時炸彈」。筆者雖然未能掌握詳細資料,但亦希望以自己數十年的行醫經驗,並和同業經常交流的心得,分析現狀並提出意見,供有關人士參考。

緊張情緒帶回家

「鮑氏報告」可以濃縮為3個重點:

1.在職醫生有抑鬱症徵狀的比率較普通門診部的病人高(男性醫生更高於普通病人約2倍)。

2.男性醫生比女性醫生患病率高,這恰恰和普通病人相反。

3.1995至2004年畢業的醫生,無論在情緒和生活素質上都較2005至2014年的同業優勝。

香港公營機構醫生的工作量十分大,這是普遍的共識。如果將初級醫生的工作時數除以他們每天的薪金,得出的答案可能會令很多人吃驚。另外,醫生做的是高壓和緊張的工作,他們擔心診斷出錯,又憂慮病人升降起伏的病情。這種沉重的心情,到放工回家後可能還會縈繞不散。病人的病情變化不定,部分醫生要隨時候命(On-call)以應付不測,所以精神緊張,面對醫療效果的不確定性,神經自然經常繃緊。

現在香港流行「問責風氣」,市民要求服務機構的工作擁有高透明度。所有醫療事故都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向醫院管理局通報,以便盡快進行調查和作出補救措施。本來這種機制無可厚非,但是由於醫院的工作經常超出預設的標準,例如屯門醫院全年的病床佔用數字超越100%。所謂「人多手腳亂」、「老虎都會打瞌睡」,醫護人員的心理承受高度壓力,出錯難以避免,而某些輿論的偏頗更使情況惡化。循名責實當然是現代管理的好辦法,可促進效率,可惜在香港的醫療機構中多數過猶不及或吹毛求疵。

恐懼出錯,是醫生心中的一條刺。醫療工作不是醫生的自由創作,他要和上下級醫生、護士、病人和家屬的溝通及互信達成。醫生缺乏人際溝通技巧和對病人的真正關懷,就會覺得工作沉悶,甚至不快樂。筆者奉勸有志懸壺濟世者,要檢視自己的性格。

向上流機會收窄

現今世界的科技日新月異,關於醫療藥物、技術和儀器的新產品更是層出不窮。大部分醫生都需要在公餘時抽空學習新科技,以免在職場上落後於人,特別是要考取專科資格的年輕醫生更要全力以赴,以便通過考試。

凡此種種,醫生都難以有太多空餘時間去好好照顧家庭和兒女。愉快的家庭需要每一個成員全情投入,有人說:「家就是人們最好的避風港。」醫生在醫院或診所的時間遠遠超過在家中陪伴家人的時間,所以不容易建立愉快的家庭生活。

為什麼香港男性醫生患上抑鬱症比女性醫生多(美國女醫生的自殺率高於男醫生)?這真是難以解釋的問題。筆者習醫時,女同學屬於少數。近十幾年,女同學在公開試的成績突飛猛進,考入兩間大學醫學院的男女比例常是均等。現在很多女醫生在公私營機構身居高位,不少男醫生都在她們指揮之下。以中國男尊女卑的傳統,男人屈居女人之下,潛意識中可能有自卑的感覺(根據榮格的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學說)。這種男女不平等觀念根深柢固,筆者以此解釋部分男醫生的困惑只是一己之見,有待高明賜教。

上世紀七十年代,只有香港大學設有醫學院,每年收生150名,服務當時約400萬名市民;八十年代中,中文大學第一批醫科學生畢業,全港新執業的醫生驟增一倍,行內的競爭自然加劇。目前兩間大學的醫科學生畢業人數已逐步增加,服務現在700多萬人,在醫生和病人的比例上,40年來有相當的進步。所謂「物以罕為貴」,現今醫生的社會地位和賺錢能力已比前遜色。香港青年憑藉努力讀書成為專業人士,以此攀爬社會階梯的機會日漸收窄,這當然包括年輕的醫生。大家可能還記得有一對年輕的醫生夫婦,曾向前任特首投訴以他倆的收入無法在市區範圍置業。反觀中年以上的醫生,在公營機構工作的,憑年資和經驗多已位居要職;私人執業者歷練多時,事業早已穩固,上述醫生的優勢是年輕醫生不能相比的。社會流動停滯是全球現象,青年的不滿情緒在世界各大城市開始浮現。一些年輕人不滿現狀,認為社會不公平,變得更為自我,現在要招募年輕的醫護人員參加義務工作比前困難得多便可見一斑。

三點紓困境建議

要紓緩醫生困境,筆者有以下意見:

1.教育界應該向有志當醫生的學生說明香港醫學界的工作情況,要以興趣為選科的首要條件,以免「入錯行」。

2.醫院管理局的行政改革,要免除醫生的文件工作,公平分配工作,改善醫療環境,以提高效率和增加醫生的成功感。

3.醫生應該履行《周易》的金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除了不斷進修,改善醫術外,大家還要積極增強身心健康,確保自己有足夠的運動、適當的人際交往,以及平衡的家庭生活。

撰文: 陳仲謀醫生_香港精神健康議會召集人、香港精神健康促進會主席

 

熱門話題

健康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