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抽筋」

陳柏熹醫生 | 2019-01-04

相信身邊不少朋友也經歷過肌肉痙攣,俗稱抽筋,但是原來心臟血管也有可能發生痙攣,究竟什麼是心血管痙攣?

患者李小姐今年48歲,一直健康良好,沒有長期病患,不吸煙,也沒有「三高」,即俗稱高血壓、高血脂及糖尿病。家族近親也沒有心血管疾病病史,平日也有定期運動。有一天晚上她突然胸痛及冒冷汗,持續了10分鐘,於是來到急症室求診,心電圖發現有ST段抬高,臨床診斷為急性心肌梗塞。接着便馬上替李小姐進行緊急冠狀動脈造影,造影時發現右冠狀動脈有嚴重狹窄,但經注射硝酸甘油後血管完全回復正常,其他冠狀動脈也沒有狹窄或閉塞,亦替右冠狀動脈進行了仔細的光學斷層掃描(OCT)去排除血管斑塊破損,發現血管都是正常的。臨床診斷是冠狀動脈痙攣(Coronary Spasm),隨後的磁力共振掃描顯示心臟本身沒有結構的異常,但右邊心臟局部地方有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後的改變,跟臨床診斷是完全吻合的。

心血管痙攣跟一般常見的冠狀動脈疾病,即冠心病有所不同,痙攣可以發生在本身有血管斑塊引致狹窄的冠狀動脈,也可以發生在完全正常的血管。心血管痙攣會引致心臟血管的管腔收窄,甚至完全閉塞,後果是相關的心臟肌肉會缺血,患者出現心絞痛,若痙攣持續會導致心臟肌肉受損甚至心肌梗死。引發血管「抽筋」的高危因素包括甲狀腺素分泌過多,即甲亢;嗜鉻細胞瘤(Phéochromocytome),此腫瘤會釋放大量兒茶酚胺,此病也有機會引致高血壓;其他高危因素包括吸煙及吸食可卡因等,當然大部分患者也沒這些高危因素。

治療方法包括是舌下口含硝酸甘油,俗稱「脷底丸」,也可處方鈣通道受體阻滯劑,以放鬆心臟血管。最後一提,突發性心絞痛大部分也是由於冠狀動脈斑塊破損引致的心臟病發,所以若有心絞痛,盡快求診才是良策。

作者為心臟病學專家

 

熱門話題

健康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