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略定期檢查或增併發症風險 乙肝患者勿「偷懶」
乙型肝炎是本港最常見的肝臟疾病之一,惟大部分早期乙肝患者均無明顯症狀,因此或會忽略定期檢查的重要性。若患者無定時檢驗病毒數量及肝酵素水平,以及接受超聲波檢查,便可能錯過及早發現肝硬化或肝癌的機會,未能及時採取適當治療,令病情持續惡化,屆時便後悔莫及。
70多歲何女士(化名)可說是「不幸中的大幸」個案。她帶有乙肝病毒多年,一直以來均有跟進,但並無使用藥物治療。其後一次檢查中,醫生發現其病毒數量偏高,肝酵素亦有輕微上升的跡象,遂建議她接受超聲波檢查並考慮接受治療。檢查後,醫生竟發現其右肝有一個約6厘米的惡性腫瘤,當時何女士感到非常驚訝,因她從來沒有任何症狀。之後,她接受腫瘤切除手術,並服用抗乙肝病毒藥物,現時康復情況理想。
對於能及時發現肝癌,何女士深感慶幸,若她沒有定期進行檢查,腫瘤便會在她不知情的狀況下,發展至晚期,不但令日後的治療變得更加複雜,亦增加了死亡風險。
或致肝硬化肝癌
事實上,乙肝患者最擔心的就是出現肝纖維化、肝硬化及肝癌等併發症,有研究顯示,約四分一乙肝患者一生中有機會出現肝硬化或肝癌,而且乙肝帶病毒者比一般人患上肝癌的風險更高出100至200倍,可見風險極高。
原來,當肝臟感染乙肝病毒後,就有機會造成發炎,長期發炎會破壞肝臟細胞,而受到破壞的肝組織就會被纖維組織取代,好像結疤一樣;久而久之,愈來愈嚴重的肝纖維化就會變成肝硬化,最終影響肝功能。最可怕的是,大部分感染乙肝病毒、嚴重纖維化或早期肝硬化的個案都是無明顯症狀的,直至晚期肝硬化,出現腹水、腳腫及黃疸等病徵才被發現;而早期肝癌患者同樣「無感覺」,有肝腫瘤案例發展至10厘米才開始出現症狀,惜屆時已屬晚期,所以定期檢查對乙肝患者來說非常重要。
及早發現癌指數
一般而言,醫生建議乙肝患者應定期抽血檢驗肝功能、肝酵素、甲胎蛋白及乙肝病毒數目,因病毒數量愈高,患者出現肝硬化及肝癌機會就會愈高,而甲胎蛋白則是肝癌的癌指數,可幫助及早發現肝癌。另外,患者亦應定期進行超聲波檢查,及早檢驗是否有肝癌的跡象。同時,患者可考慮接受肝纖維化掃描,此檢查屬非入侵性,能了解肝臟有否出現嚴重纖維化。

值得留意的是,近年有些內地乙肝患者來港求醫,不過他們大多不甚了解自己的病情及病史,加上無進行定期驗血及超聲波檢查,所以醫生須先為他們作全面檢查,再考慮是否需要治療及選擇何種治療方案。同時,他們或曾接受乙肝藥物治療,惟其後無再跟進,所以有機會對某些藥物出現抗藥性,因而影響用藥方案,醫生會詳細向患者查詢更多病歷。
至於治療,拉米夫定(Lamivudine, 簡稱LAM)是最傳統的藥物,惟其抗藥性高,有研究顯示,約七至八成患者長期治療後都有機會出現抗藥性,所以現時相對較少使用。其後出現的恩替卡韋(Entecavir,簡稱ETV),仍有1%至2%機會出現抗藥性。隨着醫學發展,後來有富馬酸替諾福韋二吡呋酯(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簡稱TDF)面世,其抗藥性接近0%,但有小部分患者服用後可能出現腎功能受影響及增加骨質流失的副作用。
新藥治療效果佳
直至2016年,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批准磷丙替諾福韋(Tenofovir Alafenamide,簡稱TAF)為治療乙肝的藥物,是過去10年FDA唯一獲准治療乙肝的藥物。TAF除了能有效抑制乙肝病毒數量及肝炎情況,從而減低併發症風險外,亦有研究顯示,它影響腎功能及引致骨質流失的機會亦較TDF少,所以是較理想的藥物選擇,患者可向醫生查詢,了解哪一款藥物最適合自己。
撰文:黃泰釗醫生_腸胃肝臟科專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