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不知鬼不覺 癌症悄然降臨

傅錦峯醫生 | 2019-01-14

55歲的陳先生(化名)雖有吸煙習慣,但身體狀況一向正常,因此沒有定期檢查身體。早陣子他的上腹開始出現痛楚,但求醫時發現只是普通胃炎,未能找到真正原因,醫生亦百思不得其解。不過,進一步接受電腦掃描時,驚見腎臟有不尋常腫瘤,於是醫生將其轉介給筆者,原來症狀是由腎癌而來;幸好發現得早,並未擴散,可以用手術切除腫瘤(Partial Nephrectomy,部分腎切除術),保留其餘腎臟。一星期後,陳先生已可出院,他也下定決心戒煙,正視健康。

對讀者而言,腎癌大概是相當陌生的名詞,的確,這種癌症在本地十大常見癌症之外,於每10萬人口之中只有約4.4名患者。正因為並非常見,故很易被忽略過去,導致延遲就醫。

多數確診已屆末期

腎癌乃一統稱,須根據腫瘤屬性再細分,較常見是腎細胞癌、腎腺癌及腎盂癌,成因可與吸煙、肥胖、長期服用某類止痛劑、經常接觸石棉及石油等,或因腎病而接受透析治療等有關。遺傳亦是重要因素,因此如果有家族成員罹患此病,自己也要格外留意。

腎癌通常發生在男性及長者身上,50歲開始便增加風險,65歲則為發病率高峰期。不過,也有罕見個案是在較為年輕的人身上發生,筆者幾個月前便見過才三十出頭的男性患者,整個腎臟被腫瘤吞噬,局部入侵了一段大腸,整個腫瘤有40厘米長,並有肝轉移,需要將整個腎臟連部分腸道切除才可,手術時間長達7小時。最令筆者印象深刻的是,他有一名3歲女兒和美好小家庭。在解釋過手術過程後,與他握手,他雙手捉實筆者的手,充滿盼望……我們怎會不心酸。

以往很多患者確診腎癌時已屆末期,原因是多數患者早期都沒有病徵。

其實以往很多確診患者都已屆末期,原因是雖然腎癌可能出現腰痛、血尿、尿頻或腹部有硬塊等症狀,但多數患者都沒有病徵。由於腎臟位於身體深入的位置,加上另一個腎未有受波及,所以在癌症初起時,接近九成患者不會感到不適。直至癌細胞已轉移到其他器官或部位,從而有相關症狀,例如是轉移到肺部便有氣喘及咳嗽;癌細胞在骨骼時就會骨痛,患者此時才醒覺要求醫。

由此可見,腎癌確是可怕的「隱形殺手」,但如果患者能在有輕微症狀時便盡快接受檢查,或定期接受泌尿外科及超聲波檢查,便可及早得到治療,毋須等到癌轉移才知曉患病。至於懷疑是腎癌的個案,便要由泌尿外科、放射科醫生及病理學醫生合力檢查。多數惡性腫瘤可經由抽針化驗或驗血了解癌指數,但腎癌的特別之處是,要由醫生透過顯影電腦掃描分析腫瘤的脂肪成分和比例,沒有脂肪的腎腫瘤,九成是惡性。泌尿外科醫生可以做全腎或部分腎切除術,而手術亦可以用傳統開放式或微創方式進行;有需要時,我們可以立即作超聲波檢查可有周邊擴散,或將腫瘤組織做實時冷凍切片化驗,以便獲得更多癌細胞資訊。

位置影響手術難度

成人腎臟體積約10至12厘米,傳統腎癌手術須將整個腎、腎上腺及周圍淋巴腺等組織切除,避免復發。雖然我們有另一個腎維持身體所需,然而這個器官實在太重要,負責經新陳代謝過濾體內垃圾,以及調節體內電解質、血壓及水份等,單腎實難負荷。

有研究指出,全腎切除的癌症患者, 將來患腎衰竭的機率大增,最終要以洗腎來保命機會也較高。基於這一點,目前醫學界的做法是,盡量保留正常的腎臟組織,只切除有惡性腫瘤部分,也可考慮進行微創手術,減少對正常組織的損害。不過,倘癌症已對大部分腎臟帶來損害,那就不得不全個摘除,並要以開放式手術進行,以減少傷及旁邊血管及器官。

另一方面,即使早期惡性腫瘤較小, 但由於腎臟體積不大,而且結構複雜,所以腫瘤在不同的生長位置,也可影響手術難度。如果腫瘤位於腎臟中央偏腎盞部分,醫生便會特別頭痛,因為此處鄰近輸尿管,而且血管較多,動刀時有較高出血風險,而且難以切淨,導致日後復發機會增加。不過,要是腫瘤位於腎臟其他位置,那麼手術便相對簡便。

多數癌症如乳癌、前列腺癌及腸癌等,手術後或復發時可以電療及化療來消除癌細胞,不過腎癌是例外。研究亦指電療、化療對腎癌幫助不大。幸好近年有標靶藥及免疫治療的幫助,可控制腫瘤生長,讓晚期腎癌患者的存活率得以提升,治療副作用亦較低,可保持生活質素。

撰文:傅錦峯醫生_香港執業專科醫生協會召集人

 

腎癌成因可與吸煙、肥胖、長期服用某類止痛劑、經常接觸石棉及石油等有關。

傅錦峯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