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毒?
美國心理學會(APA)去年8月首次發出針對心理學家為男性服務時的指引,旨在讓心理健康從業員了解一些社會及文化元素或許對男性的心理健康有害,及如何盡量去幫助病人。這本屬專業範疇的指引,但當本月APA在官網及官方Twitter公布後,引起廣泛注意及討論。
不少人懷疑,這是否APA對#MeToo運動的回應?實情是,此指引的策劃及籌備從2005年已開始。APA的公布文提到,雖然男性依然主導社會政治經濟各範疇,可是同時,美國九成的兇殺案由男性犯下,近八成受害者亦為男性;男性自殺率為女性的3.5倍,患心血管病的機率更高,平均壽命比女性短近5年;當出現身心問題時,男性向外求助率亦比女性低。
無獨有偶,剃鬚刀巨頭吉列於1月14日發布全新的廣告,宣傳正面男性氣質。吉列巧妙地把公司多年口號The best a man can get改為The best men can be,在一片男性欺凌、性騷擾和性別歧視行為的蒙太奇中,最終有男性出手制止:我們可以變得更好、世界可以變得更好。
不論是APA的指引還是吉列的挺身而出以阻止不良行為的廣告,均收到大量負面回應。不少負評者認為男性在後#MeToo時代已夠風聲鶴唳,這類指引或廣告是進一步打擊甚至是欺凌男性。然而不少人表示費解:為何一個只是支持面對不公時出手的廣告會令那麼多人感覺憤怒或受傷,「這廣告並非反對男性,而是支持人性」。
APA男性指引其中一位作者Fredric Rabinowitz教授表示,反對者對指引或何謂男性氣質都以過度二元的觀點來理解。指引旨在幫助男性的生活更健康愉快,而非貶低男性或剝奪男人的優勢。
也許,對提出「幫助男性」及「支持正面行為」竟會觸動那麼多神經,更證明這些倡議的必要性。在紛紛的爭論中,社會會互相了解,共同進步。
作者為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教育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