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舍護理員職場疲勞

最近社會上對公營醫院醫護人手不足的討論鬧得熱騰騰,但香港在人口老化的大趨勢中,長期護理服務的人手壓力也不容忽視。其中,安老服務業的人手短缺十分嚴重,為紓緩人手短缺問題,政府曾於2018年撥款提高津貼職位中指定工種的薪酬,令部分工作於資助安老服務宿位的員工受惠,其中包括護理員。另一邊廂,私營安老院舍提供4萬多個非資助安老服務宿位,它們的護理員大多不會跟隨政府的工資要求,它們在安老服務佔有較大的市場,他們的服務質素又較被關注,可社會又有關注他們的工作環境嗎?
有統計顯示,現時護理員平均的年齡約為55歲,安老服務協會曾訪問119間參與「改善買位計劃」院舍的員工,當中有護理員已達退休年齡,年齡最大的護理員竟為73歲。根據《安老院規例》,院舍於日間最少只須聘請一位護理員照顧20至40名長者;晚間時段中,每60名長者更只須聘請最少一位護理員作起居照顧。在「居家安老」政策的大前提下,護理安老院主要負責照料健康欠佳、身體殘疾、認知能力欠佳及中度缺損的長者。護理員負責日常起居照顧,當中很多都是體力活動,幫忙洗澡、幫助理遺、餵餐、上下床、上下輪椅等,還未計算處理長者的情緒。研究發現從事安老服務業的護理員工作量大,工作地位低,工作時間長且不規律,容易導致壓力過大,職場疲勞而影響健康,工作動機因此減少,最後會影響服務質素,再者會離開安老服務業,造成人手不足、服務質素欠佳的惡性循環。
要改善工作環境、服務質素,挽留人才並吸引年輕人加入,政策上除了要提高薪酬,還必須改革安老服務業護理員的形象。長遠應創立註冊及評核制度,增加清晰的晉升階梯,並增加資助安老服務宿位。
作者為中大醫學院那打素護理學院專業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