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部海綿狀血管瘤
海綿狀血管瘤是腦部其中一種血管病變,它是由一堆良性不正常的血管組成,外形似紅桑子(Raspberry)。英國的調查估計,人口中大約每600人就有一人患有,但沒有症狀;而每40萬人便有一個出現症狀。那麼海綿狀血管瘤有什麼特色呢?
雖然醫學上它的名稱是腫瘤,但其實只是一堆由良性而有薄薄血管壁的血管組合而成。由於血管壁薄,雖然大部分不會出血,但仍有小部分有流血的現象。出血時可以引致頭痛,而症狀取決於出血的位置,可以引致肢體無力、視覺受損、有疊影,甚至有羊癇的現象。幸運的是,出血的壓力並不高,大部分的血塊也會吸收,所以那些症狀很多時也會慢慢自動消失。不過磁力共振檢查,會見到曾經出現的痕跡。
小部分病人沒有那麼幸運,海綿狀血管瘤重複不停地有滲血的現象,瘀血塊也不能完全吸收。結果是腫瘤的體積愈來愈大,壓着神經線,頭痛和症狀愈來愈嚴重,這時候便需要處理了。
大多數是個人遺傳物質的改變而引致海綿狀血管瘤,這種情況下通常腦部只有一至兩粒。也有小部分是家族遺傳,這些病人腦部會有很多粒,磁力共振檢查中會見到如滿天繁星。曾經也有文獻記載,腦部如曾做過輻射電療,會有較高的機會患上。
治療方法上,由於大部分不會引起症狀或體積很小,或沒有重複出血現象,所以只需要觀察。小部分不停變大的便需要手術切除,藥物或電療也不能處理。
曾經有一位孕婦,她在懷孕中途突然發覺有疊影、頭痛,磁力共振發覺她的腦幹有一個出了血的海綿狀血管瘤。由於症狀慢慢好轉,血管瘤沒有惡化現象,而位置也處於腦幹中︰一個手術上非常危險的地方,所以我們採取比較保守觀察的方法。直至她分娩後再照磁力共振,發覺腦血管瘤慢慢縮小,之後的覆診也沒有再出血的現象。
海綿狀血管瘤不是海綿寶寶,它有時可以很麻煩!
作者為腦神經外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