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糖尿病 降糖更要護器官

以往醫學界在治療糖尿病時,都會集中於控制血糖水平。直至近年,糖尿病治療趨向「個人化」,除了因應不同患者的情況用藥外,更會及早考慮使用能同時降糖及保護其他器官的新一代糖尿病藥物,以降低糖尿病引致的併發症。
早期糖尿病亦無明顯症狀,大多數患者都沒有特別不適。不過,若長期血糖水平偏高,就會導致糖尿病併發症,包括影響小血管及大血管,造成糖尿眼、糖尿腎、中風、冠心病及心臟衰竭等。
勿忽視心血管病
針對心腦血管疾病而言,長期血糖控制欠佳會加速血管粥樣硬化的機會,引致心臟或腦血管堵塞,增加冠心病、心律不正及中風風險。另外,一些糖尿病誘發的慢性小血管病變亦會加劇腦退化。
由於心臟病及中風並無即時症狀,所以糖尿病患者一般對此的警覺性較低,加上檢驗心臟及腦血管要有特別檢查,例如運動心電圖,或須入院進行及費用相對較貴,因此未必每個患者都會及早檢查。
一旦忽略心臟血管問題,可能會引致急性心臟病發或長遠造成心臟衰竭,輕則影響心臟功能,重則導致死亡。心臟衰竭方面,患者會容易疲倦、走路時氣喘、活動能力下降及出現腳腫,惟大多患者只是以為年紀大,未必留意到是心臟問題。
要及早預防糖尿病併發症,傳統上認為最主要是控制血糖水平,所以會使用二甲雙胍及黃胺尿素劑,但前者易致腸胃不適,後者則會令患者經常感到肚餓,甚至出現低血糖。不過,現時醫學界則認為除了控制血糖水平外,保護其他器官避免受到糖尿病「破壞」同樣重要,例如降低出現糖尿心及糖尿腎的機會,因此出現了新一代糖尿病藥物。
研究證實,新一代糖尿病藥物,例如SGLT2抑制劑,除了可降糖外,亦可改善心腦血管問題及減少心臟衰竭情況,而且副作用少。根據現時的國際指引,醫生會了解患者有否心腦血管病及低血管風險,從而為他們設計個人化治療。舉例說,如患者已是心腦血管疾病高風險人士及屬於肥胖,即可優先考慮同樣可降糖及減重的SGLT2抑制劑或GLP-1類似物。
作者為內分泌及糖尿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