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飲食習慣防胃瘜肉

湯偉聰醫生 | 2019-03-18
多數胃底腺瘜肉患者皆食無定時和患有消化不良。(網上圖片)

身體很多地方都有瘜肉,有些是良性的,有些卻是癌前病變,出現在不同地方,都有其不同的重要性。

陳小姐輪班工作,食無定時,雖然無煙無酒,卻經常出現胃氣、胃脹問題,因此經常向家庭醫生求診並服食胃藥。最近情況漸趨嚴重,因此向外科醫生求診。

外科醫生為陳小姐進行上腸道內視鏡檢查,檢查中發現她的胃部長滿數十粒如黃豆般大小的胃瘜肉,幾經辛苦才將大部分胃瘜肉切除,隨後進行化驗。化驗報告正如醫生所料,顯示陳小姐患有多發性胃底腺瘜肉。胃底腺瘜肉是香港常見的疾病,成因有不同說法,其中一項說法是病人經常服用特效胃藥(氫離子幫浦抑制劑)導致,根據文獻,美國大約有1%至2%市民患有胃底腺瘜肉,但據筆者多年來為病人做胃鏡檢查的經驗,大約有10%至20%病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胃瘜肉,比率與外國相比多很多。

一般來說,醫生會在內視鏡檢查中同時切除胃瘜肉,但太多胃瘜肉便會大大增加切除的難度,幸好這些瘜肉與其他增生瘜肉不一樣,大多不會病變和導致癌症,就算盡力切除,多年後仍會發現瘜肉重新生長。

多數胃底腺瘜肉患者皆食無定時和患有消化不良,進食後沒有給予時間讓胃部消化食物便睡覺,令食物滯留胃部,從而形成瘜肉。要解決問題,並非依賴醫生在內視鏡檢查中切除瘜肉,而是改變飲食習慣,注意飲食健康,患有消化不良的病人須盡量少食多餐、提早晚餐時間,切勿食完便睡,特別是避免在晚上進食難消化食物,例如麥皮、豆類,即使這些食物相對健康,但亦要改變食用時間,只在早餐時間食用,亦要多飲水、多吃水果,使腸道健康,希望減低瘜肉形成的機會。

胃部除了這些罕有發生病變的胃底腺瘜肉外,亦有其他增生性瘜肉或腺瘤,這兩類與腫瘤有關,必須切除,避免變成癌症。

作者為外科專科醫生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