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願醫保重病賠付率未必足夠

自願醫保計劃(VHIS)經過多年醞釀後終於落實,將於4月起正式推行。自願醫保產品受到政府規範,設定最低要求,保障範圍較闊,且有稅務優惠,預料會增加市民對醫療保障的認知度。儘管自願醫保有其好處,惟業界專家提醒市民,產品是否適合本身所需,仍須循保障範圍、保費及是否需要核保等各方面仔細考慮,並留意其保障率在嚴重疾病方面未必足夠,貨比三家,切忌只為扣稅而投保。
面對醫療費用持續上升,公營醫療系統冗長輪候時間,突顯醫療保障對市民的重要性,市場人士普遍認為,市民愈早買醫保愈好,可以早些得到保障。
宏利香港個人理財產品業務部首席產品總監紀榮道指出,香港醫療通脹每年以約8%至10%增長,目前本港醫療開支約一半由公帑支付,約16%由保險支付,餘下34%靠個人或家庭收入支付,「有自願醫保,可幫助減少個人開支」,同時紓緩公營醫療開支的壓力。
標準計劃細病可賠八九成
然而,自願醫保計劃是否欲投保人士的必然之選?保險資訊平台10Life創辦人倫凱恩認為,政府推動自願醫保確有助增加市民的認知度,惟仍有不少人對自願醫保有所誤解,「好多人不知自願醫保是住院保險」,又以為是政府產品,實際政府只是設定最低的要求,產品仍由保險公司推出。
該公司另一創辦人倫沛然解釋,政府設定最低要求是好的第一步,其標準計劃涵蓋範圍相若,令人容易格價,但不要以為產品達到最低要求就是最好,「標準計劃的保障(coverage)有機會低過市場很多產品」。
該公司早前進行研究,與部分醫生一同就傷病個案計算出預算醫療開支,再和標準計劃的預計賠償額比較,得出預計保障率,「細病賠到八九成,但『通波仔』就賠得35%。」【表】倫沛然坦言,標準計劃並非完全無用,很多於公營醫療排隊輪候的手術,例如照胃鏡、白內障等,保障率有80%至90%,並非太差;可是嚴重疾病包括癌症,例如肝癌手術的藥費可達30多萬元,投保人或要自付10多萬元。市場上有些醫保計劃,保障率較高,自付金額料只須3萬多元,「保費就可能只較標準計劃略貴少少。」
索償個案多屬中小型手術
AXA安盛醫療及僱員福利業務醫務總監邱家駿直言,保障額是否足夠,很大程度屬互動,很多人購買醫保時會從最壞方面考慮,但這類情況發生的機會其實很少,即使不幸發生,「在私營醫療系統內,有經驗、儀器及人力物力不多」,意味一旦遇上大型嚴重疾病,病人很多時仍須依靠公營醫療系統。
邱家駿提到,公營醫療系統的專科門診輪候時間,部分動輒長達100至150個星期,大部分屬中小型手術,例如白內障、關節置換及小腸氣等,而按一般理賠經驗,賠償最多亦是照胃鏡、照腸鏡、割膽及小腸氣手術等,標準計劃的賠償上限一般是足夠,縱然不夠,自付金額亦非太多。
除此之外,自願醫保另一賣點是可以扣稅,每人可作稅務扣減的保費上限為8000元。倫凱恩稱,以最高的17%稅率計,實質最多可慳稅額約1360元;若稅率為2%,則只慳「一百幾十元」,故呼籲市民不要只為扣稅而投保,最重要是做好功課,了解產品是否切合需要。
採訪、撰文:陳玉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