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的暗黑

戴俊聰醫生 | 2019-03-20
醫學界對黑眼圈沒有清晰定義。(網上圖片)

「怎麼看起來很累,面色那麼差?」「健康有問題嗎?」相信不少有黑眼圈的人常遇到類似提問,也可能因而感到尷尬和有點煩。黑眼圈往往給人「很累、憂愁、不健康」的印象,影響外表,更影響自信。

醫學上對黑眼圈沒有清晰定義,一般指雙眼下看起來暗黑的部位。睡眠不足不是唯一理由,遺傳、生活習慣,以及不同的內外因素都可導致黑眼圈。有臨床研究將黑眼圈分為:色素型、血管型、結構型和混合型,以便有系統地找出背後成因。

色素型:皮膚黑色素積聚,一般呈啡色,成因包括遺傳(有色人種,尤其非裔和亞裔)、荷爾蒙斑、過度日曬,長期過度摩擦或皮膚發炎(如異位性濕疹)而引發黑色素沉着。

血管型:人體最薄的皮膚是眼部,皮下就是眼輪匝肌。若眼皮下血液循環不良,加上皮膚老化變薄,呈紫藍的顏色更容易透現出來;鼻敏感、生理周期、睡眠不足、眼睛疲勞等,亦會令血液循環變差,黑眼圈加深。

結構型:眼下部位如出現淚溝凹陷、 臥蠶肥大、眼袋、皮膚鬆弛皺紋、眼瞼與臉頰交接處凹陷(先天眼眶凹陷、後天骨質流失、脂肪萎縮等)情況,會在光照下看起來呈暗黑「陰影」,但膚色正常。

混合型:不同類型的成因同時出現。

想改善黑眼圈,先要仔細檢查找出背後成因,一般來說,分辨「真的黑眼圈」還是「看起來黑」,除了觀察顏色,可用手指伸展黑眼圈部位的皮膚,如皮膚呈啡色而顏色不變,多是色素型。血管型會因皮膚伸展變薄而令藍紫色加深,若輕輕按壓會把血液擠開,顏色變淡。

有時黑眼圈的成因顯然易見,治療簡單直接;如多種問題混在一起,便要細心分析再作針對治療,才能有理想效果。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內分泌及糖尿治理理學碩士

 

熱門話題

健康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