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抗逆力與抑鬱症關係

黃啟宏 | 2019-03-25

現今的孩童不怕照顧不周,相反是父母照顧得太周到,令孩子在成長中欠缺自我解決難題的能力,即所謂「低抗逆力」。

其實低抗逆力與家長的管教技巧甚有關係。這些家長現今被標籤為「怪獸家長」,他們大多抱有「保護及高壓式的管教態度」,子女只能在他們完全可控制的範圍內按他們認為最好和最安全的模式下長大,長遠令子女不懂如何面對逆境。

不幸的是這趨勢在近年來似乎愈演愈烈。例如你不難在街上找到一些貌似四五歲的小孩安坐在嬰兒車中被父母推着,或在大熱天時的幼稚園門外看到已穿上一大件襯衫的孩童被推送着入學校。同樣,我們也經常聽聞父母為了保護子女而向學校諸多投訴,甚至傳媒也曾報道現時有父母每天接送就讀大學的子女上下課。

在這管教下,子女大多缺乏主見,他們最多說的是「不知道或沒意見」,遇上困難亦只有向父母求助,久而久之,低抗逆力就這般培養成。

由於在踏上青春期之後,孩童在生理、心理及社交的發展均會產生變化,青春期男女遇上困難往往較難向父母表達,而低抗逆力的孩童更不懂如何自我克服困難,漸漸抑鬱的情緒萌生,最終演化成抑鬱症,部分更走上不歸之路。

翻查近年香港學童自殺的案例,絕大部分成因也與學業成績有關,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案主大多並沒有患上情緒病的紀錄,而事發時間亦多在長假期完結前或考試時節開始之前,這反映出已飽受抑鬱情緒煎熬的學童不懂如何解決壓力,最終釀成慘案,故低抗逆力的學童實在需要家長多加關注。

作者為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註冊社工

[email protected]

 

熱門話題

健康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