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管局數據實驗室 善用「大數據」發展人工智能
即使不熟悉資訊科技發展,相信都會在日常生活中聽過「大數據」及「人工智能」這兩個熱門話題。特區政府在2016年首次提出將香港打造成「智慧城市」,至今已成為不同專業範疇的發展方向。醫院管理局是香港公營醫療服務的主要提供者,擁有大量有價值的醫療數據,如果能好好利用,對病人以至整個醫療服務的發展都會有極大的發展空間。因此,醫管局推出「醫管局數據實驗室」(Data Collaboration Lab)試點計劃,首階段為6間本地大學學者牽頭的研究計劃提供數據發展「人工智能」,期望可為公立醫院及整個香港的醫療體系帶來實質有用的研究成果。
醫管局現時每日處理超過100萬條數據,過去25年儲存數據約280TB。試點計劃能提供的數據都是日常的真實數據,對訓練人工智能、臨床研究甚至是更宏觀的數據研究極有參考價值,綜觀全球,能提供如此龐大而整齊數據作研究的醫療體系亦寥寥可數。在今次試點計劃中可提供的數據包括斷症診斷、實驗室化驗結果、手術及用藥紀錄、疫苗注射、病人牌板資料以及放射治療紀錄(如X光片)等十大範疇的數據。

要開放如此龐大的數據,醫管局首要考慮的是個人私隱的問題,如何保護資料不外洩及保障個別病人的權益是整個計劃重中之重的一環,醫管局會根據國際認可的「Five Safes Framework」來處理。
嚴格保護私隱
在保障私隱方面,醫管局在提供資料前會先進行「匿名化」處理,去除所有可以或有可能透露病人身份及病情等私隱的資料,如姓名、年齡、證件號碼、地址等基本資料。此外,在釋出資料前更會進一步考慮資料會否涉及到個別較罕見的情況,遇到有關情況會非常小心處理。
實驗室的保安工作亦非常嚴謹,大門有面容辨識系統,只有參與研究的人才能進入,實驗室內有閉路電視監察,禁止使用手提電話。另外,實驗室內的所有電腦均由防火牆保護,屬於封閉網絡,沒有接到互聯網,以防止外部入侵,更重要的是,數據只能在實驗室內的指定電腦進行運算,不能帶離實驗室。
「醫管局數據實驗室」試點計劃於去年12月開始接受本港8間大學的學者以個案形式申請,並收到27份計劃書,經過評估委員會的審核,選定了6個計劃參加今次的試點計劃,大部分計劃都涉及跨院校合作。委員會在揀選計劃時主要考慮三大準則,主要是有關計劃能否為公眾及醫管局帶來裨益,特別是研究結果能否應用在醫管局的日常運作中,幫助到醫護人員的工作。當然亦會考慮到醫管局現時能否提供所需要的數據。
香港大學放射診斷學系的「髖關節骨折(Hip Fracture)辨識系統」是其中一個入選的計劃。研究團隊會利用「醫管局數據實驗室」提供的20多萬張X光片進行人工智能學習,目標是讓系統「學會」自行睇片分辨出骨折病人,人工智能會根據分析X光片得來的數據,自動撰寫文字報告供主診醫生參考,並提醒病人可能需要進一步跟進。
提高病人安全
預計這個計劃完成後可應用在日常臨床工作的層面,提高病人安全,同時亦可以為醫生提供多一個參考以作出專業的判斷。
完成為期一年的試點計劃後,醫管局會檢視及優化計劃,並進一步提升軟件(數據的種類、數量及質素)及硬件(升級實驗室硬件、擴展容量)水平,下一階段將會再邀請至少10個新的計劃合作進行研究,暫時會集中讓本地的學術機構申請。
撰文: 張毅翔醫生_醫院管理局資訊科技及醫療信息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