潰瘍久不癒 提防口腔內生癌
口腔癌是指發生在口腔內的硬或軟組織出現惡性病變,通常發生在較年長人士身上,而不少患者也有吸煙及酗酒的不良生活習慣。任何人如出現久未痊癒的「痱滋」(即是口腔潰瘍)、口臭及頸部淋巴結腫大等症狀,應多加注意,或有機會是口腔癌來襲的警號。
雖然醫學界至今還沒確知口腔腫瘤的成因,但吸煙及酗酒等不良習慣與大部分發生在頭頸部分的癌症有關係,尤其是口腔癌。原因是煙酒會直接刺激口腔黏膜,慢慢造成破壞,最後演變成口腔惡性細胞。
煙酒致口腔組織病變
另外,亦有些物理因素會增加口腔癌發生的機會,包括長期過度吃喝太熱的食物、佩戴不合適的假牙托,以致口腔組織長期受損、長期過度曝曬或受到放射性物質傷害等,都有可能使口腔內的組織出現病變。

此外,病毒(如人類乳頭狀瘤病毒)或細菌感染都與口腔腫瘤有密切關係。一些健康問題如內分泌、免疫系統或新陳代謝出現問題都可能導致口腔腫瘤。
口腔癌大多是發生在表皮黏膜細胞的鱗狀細胞癌,症狀則視乎患處而定。早期可以沒有明顯徵狀,部分個案則可能有難癒合的潰瘍,甚至是白斑、紅斑等。這類潰瘍往往被誤以為是普通的痱滋,置之不理下潰瘍影響持續擴大,可能持續數星期仍無好轉,甚至引起劇痛、吞嚥困難及說話困難。
近期便有一名日本女星,發現舌頭底部長痱滋,且持續多月未癒,後來更長出膿瘡,最後診斷後確診患上口腔癌,需切除舌頭保命。
口腔癌症可快速擴散
事實上,口腔癌的擴散速度可以很快,由發病至出現擴散可於三四個月內發生,以致不少病人確診時已屬中後期。
與其他癌症一樣,口腔癌愈早發現及治療,康復的機會也愈高,較早期的口腔癌,存活率可高達八成,但若癌細胞出現擴散或轉移,生存率也會降低,而日後復發的機會也較高。
一般來說,如果病人懷疑患有口腔癌,醫生首先會替病人抽取患處組織進行化驗,假如證實是癌症,就會再進行電腦掃描及正電子掃描等檢查,以診斷癌瘤的體積、位置及擴散等情況。
治療方法須視乎病情
現時用於治療口腔癌的常用方法包括手術、電療及化療等。醫生會依據腫瘤的部位、大小、侵犯的範圍、疾病的期別、病人的年齡、一般健康狀況和其他因素等因素而作出建議。
如果癌症屬於較早期,腫瘤體積較小又未有擴散,可以手術方式,將腫瘤連同一定安全範圍內的正常組織(包括黏膜、骨骼、牙齒)切除,有需要時更會摘除受影響的頸部淋巴結。至於較後期的病人,則可能需要進行較大範圍的組織及淋巴切除,配合電療及化療等,以取得更理想療效。
最後再次提醒市民,當遇有不正常的口腔潰瘍時,例如痱滋久不癒合,又或有不正常的疼痛不適,便應及早求醫,若不幸患癌也能盡早治療,增加治癒機會。
不煙不酒防口腔癌
根據香港大學牙醫學院的統計,本港口腔癌病患者數目由1996年的394宗,大幅上升七成多至2016年的近700宗,而遠離口腔癌相關的致癌因素,有助減低患病機會。
吸煙、喝酒、咀嚼檳榔都是患上口腔癌的主要原因,因此最直接減低風險的方法當然是戒煙、戒酒、戒檳榔,亦宜選擇一些不刺激成分的漱口水,或以鹽水代替。另外,牙齒不齊或假牙不合,可導致不斷重複咬傷口腔相同地方,增加發生病變的風險,若口腔容易被咬損,則建議看牙科矯正牙齒。此外,市民應不要進食過熱的食物,例如打邊爐時應把煮熟的食物略為攤凍才好放入口。
增強身體的抵抗力亦有助減低患癌症及其他疾病的機會,包括保持身心愉快,日常要有足夠的休息,亦要保持均衡健康的飲食習慣,以及進行適量的運動。
口腔癌的常見症狀
• 潰瘍長期不癒,表面組織壞死脫落並向周圍擴展,形成中間凹陷或表面凹凸不平的腫塊
• 口腔疼痛,且無故或容易出血
• 面部忽然局部麻痹
• 頜骨突然腫脹,牙齒無故鬆脫
• 頜下或頸部淋巴無故腫脹
資料來源:衞生署
撰文:鄧志豪_耳鼻喉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