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的啟示

春四月,蟲鳴鳥唱,花團錦簇,火紅的木棉花、燦爛的杜鵑花、清雅的風鈴木爭姸鬥麗,春回大地的氣息洋溢在繁囂的香港之中。
在生機勃勃的同時,春天乍暖還寒,時晴時雨的天氣,增加了空氣中的濕度,除了周圍環境濕氣重重,令衣物難乾,牆壁地板滲水發霉之外,更助長空氣中的細菌孳生,而身體內的濕氣亦隨着外在環境的濕度而增加。
要幫助身體去濕,首先要了解濕的特性、它的來源和自己的體質。
當空氣中的濕度太高時,就會變成不正常的氣流,中醫稱之為邪氣。
身體內濕的特性是沉重、重濁,喜歡向下走,黏膩不散,影響身體的又分外濕及內濕,兩者都會阻礙氣血的運行,損傷人體的陽氣。
內環境的濕影響最大的臟腑就是脾胃,一般出現在飲食習慣不良的人身上。例如喜歡節食減肥,又缺乏運動的年輕女性,經常飲用冷品、嗜食魚生、凍沙律的話,日久就會令脾胃生寒生濕,影響氣血運行,引起腸胃脹氣、腹痛、大便溏爛腹瀉、精神疲倦、四肢困重、手腳不溫等症狀。
相反,如果好煙酒、嗜食肥膩、少菜多肉,又經常熬夜的人,體內的濕氣積滯後會化成熱象,導致脾胃濕熱,出現以下3種情況:
(一)熱重於濕。出現身熱不揚、煩渴喜冷飲、口氣重、食慾不振、小便色黃量少、排便困難質硬、味臭、舌色偏紅、苔呈黃膩、脈弦滑數等。(二)濕重於熱。熱象較輕,多頭身困重、胸脘痞悶、食慾不振、口覺黏膩但不渴、小便不利、大便不暢、便質偏爛、味臭、苔黃厚膩、脈濡緩弦滑。(三)濕熱並重,除了損傷脾胃之外,更影響肝膽,出現體溫增高或時寒時熱、口苦咽乾、嘔吐不適、小便黃、大便困難、有臭味、舌紅苔黃乾、脈弦滑數等。
從中醫的角度,每一個季節都會被一種氣流影響,而春天的氣就是遊走不定的風,當氣候多變,出現不正常的風時,就會與濕相遇,齊齊進入身體。
喜歡晚上洗頭,長期「濕頭瞓」或濕頭外出的人,容易將風濕帶入身體而出現頭脹痛、偏頭痛的症狀。至於從事與水有關的行業,如漁民、街市海鮮檔職員、髮型屋從業員、清潔工人,甚至游泳教練及居住臨海的人,在春天更容易將風、寒、濕帶入身體,比一般人容易出現疲倦、水腫、身體困重、關節痠痛等症狀。
祛濕先調「脾」,要注意飲食習慣,保持飲食定時及均衡。有寒濕困脾的人除了忌食冷凍之外,平時可用適量的陳皮或薑泡水飲用,適當地焗桑拿及晚上用薑水泡腳,有溫經通絡、幫助入睡的功效。
至於濕熱困脾的人則要改變飲食習慣,少肉多素,減少煙酒熬夜的習慣。此外,每天作適當的帶氧運動,促進氣血流通,幫助排汗,令體內的毒素濕氣從汗液一起排出。有時間的話,最好到戶外活動一下,呼吸新鮮空氣及多曬太陽,增加體內陽氣,幫助全身氣血運行,對祛濕有莫大幫助。
在潮濕的季節,建議上班前將家中窗戶關閉,以防濕氣滲入,再開動有時間掣的抽濕機,每天早上及在睡前3小時先抽濕,使房間保持乾爽 。
春天綻放的木棉花,乾品有清熱去濕解毒的功效,以下介紹的食療,適合濕熱體質人士飲用。
作者為註冊中醫
木棉花除濕湯(四人份量)
材料:乾木棉花5朵、新鮮淮山30克、薏米30克、扁豆20克、瘦肉300克、無花果2枚、紅蘿蔔一條、 陳皮一小塊、水8碗。
造法:1.清洗木棉花的每片瓣,搓淨表面的灰塵;2.薏米、扁豆、無花果洗淨,用清水浸泡一小時;3. 戴手套將淮山、紅蘿蔔去皮,厚切;4.陳皮洗淨,刮掉白色內瓤;5.瘦肉切塊,汆水撈起;6.將所有材料放入煲滾的水內,大火煮20分鐘後,再轉中慢火煲一小時,下粗鹽調味即可。
功效:清熱解毒、健脾利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