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工晶體技術

眼睛就如一部相機,當中的晶體便是鏡頭,也是調節眼睛對焦的組織。隨着年齡增長,本來透明的晶體變得混濁,形成白內障。要解決影像模糊的問題,需要以手術方法清除白內障並植入人工晶體。
主流的人工晶體根據焦距可分為單焦、多焦,多焦又可分為二焦和三焦。顧名思義,單焦人工晶體的焦點遠近只可擇其一,因此在不同場合仍需佩戴眼鏡才能看見不同距離的景物。
二焦人工晶體能同時改善遠近視、散光和老花,減低病患對眼鏡的依賴。但因光線被分散至不同的焦點,遠焦點和近焦點會互相干擾,特別在夜間和光線不足,影像會有化開現象,清晰度會下降。
由於二焦晶體只有遠近兩個焦點,中間形成一個空白區域,因此中距離視力(如看電腦)相對模糊。能夠視遠中近距離的三焦晶體由此而生。不過遠中近焦點的互相影響會更大,換句話說,在昏暗環境,清晰度比二焦晶體更低,眩光、光暈、景物鬆散等現象更明顯。對於需要駕駛或在昏暗環境下工作人士尤其不便。
為了改善在昏暗環境下不同距離的需要,近年有一種稱為廣視或全視域的新型人工晶體出現。它是透過拉長遠焦點的深度改善老花,讓人可以看清不同距離的事物,由於不同焦點之間的干擾較少,在夜間或光線不足的情況下會較易保存視覺的清晰度,可讓患者對遠中近距離都有連貫清晰視力。但這類新型人工晶體在改善近視方面的表現就不及其他傳統的二焦或三焦人工晶體,如果需要做到穿針線等細活,很多時候需要一副眼鏡協助。此外,使用多焦人工晶體時散光的控制尤其重要,75度以上的散光可以明顯影響視覺質素,因此具有同時可以改善散光的多焦人工晶體在臨床適用性上會較有優勢。
無論是選擇哪種焦距的人工晶體,手術前都應先做全面的眼科檢查,包括量度眼球長度、角膜弧度、排除青光眼及黃斑點病變等。同時向眼科醫生了解有關不同人工晶體的功能。
作者為眼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