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與治療

陳秀芬醫生 | 2019-04-26

據世界衞生組織所指,全球有過億抑鬱症患者,但少於四分一人尋求有效的治療。抑鬱症在香港漸趨普遍,但普遍港人對情緒病仍然諱疾忌醫。現時抑鬱病的治療方法主要分為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和其他治療3種。情況愈輕微,治療成效愈大。

抑鬱症成因十分複雜,遺傳因子、童年經歷、成長創傷、性格特點只是潛伏的背景因素,引發情緒病的可以是任何開心或不開心的事。當無形的壓力持續累積,情緒調節不過來時便可能出現徵狀。

無論病發原因是什麼,抑鬱都離不開腦部神經傳遞物質的失衡,如調節情緒的血清素,令人有活力及精神的去甲腎上腺素,讓人產生動力的多巴胺。藥物治療是透過調節這些傳遞物質以減退抑鬱症狀。傳統抗抑鬱藥物副作用較多,但新一代藥物相對溫和。腸胃不適、疲倦、口乾、便秘、頭暈、短暫焦慮和不安等副作用最常見,病人適應藥物後普遍會逐漸減退,不過各人反應不一,也難以預測。因此醫生除了預先解釋,亦會再根據病人服藥後的狀況調節藥量或轉用不同的抗抑鬱藥。

醫生同時會因應患者的症狀類別與程度處方不同的藥物。新一代抗抑鬱藥物主要以血清素藥物為主,其他藥物包括可同時調節去甲腎上腺素和多巴胺的藥物。如病人有比較明顯的缺乏動力和專注力不足症狀,或是病情比較嚴重的,選用能同時調節血清素、去甲腎上腺素和多巴胺的藥物效果可能更佳。

心理結合藥物是比較理想的抑鬱症治療方法,尤其對中度至嚴重抑鬱患者,及有復發情況或已有情緒病先例的病人來說,可在短時間內控制病情的藥物是首選。與此同時配合心理治療,可讓病人將來有更多能力應付抑鬱症狀。至於腦電盪和腦磁激治療則分別針對嚴重抑鬱及對抑鬱藥物反應不大的患者。腦磁激治療是無創腦刺激的新技術,自2008年經美國食物及藥品管理局審批後,愈來愈多數據顯示它治療抑鬱症有顯著成效。

作者為精神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