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與世界接軌之一 循證醫學中心

黃譚智媛 | 2019-04-27
中藥複方功效的現代研究是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的方法,揭示中藥複方功效與藥效之間的關係。

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黃璐琦院士於3月22日撰文道:中醫藥已傳播到183個國家和地區,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辦了數百所中醫藥院校,培養本土化中醫藥人才。世界衞生組織將中醫藥納入國際疾病分類第11次修訂版(ICD-11)。對此,《自然》(Nature)雜誌專門刊登題為〈為什麼中醫藥能夠走向世界〉的文章,解讀世衞組織此次創舉,該文章還入選該雜誌2018年最受歡迎的十大科學長篇專題報道。而「中國中醫藥循證醫學中心」的建立,應遵循以下5個「堅持」:1.機制創新;2.協調發展;3.綠色發展理念;4.開放包容;5.服務共享和成果共享。

3月24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醫藥現代化研究」項目「十種中成藥大品種和經典名方上市後治療重大疾病的循證評價及其效應機制的示範研究」啟動會在北京舉行。項目的內容框架包括示範研究、研究指南、方法技術體系三大板塊。涵蓋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腫瘤及證候、感染性疾病四大領域。10種中成藥包括3個中醫經典名方、7個中成藥大品種,總體設計是七縱三橫布局,涉及10個課題。項目的研究目標是產生高質量循證證據,形成中成藥分級分類的評價範式,定位學術引領、制訂指南,為政府、醫生和企業的決策提供依據。

功效藥效接軌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基礎醫學研究所研究員劉建勛、任鈞國在3月21日撰文,討論如何把中藥功效(功能)與化藥或生化藥的藥效(藥理作用)接軌。

中藥功效包括:對證功效、對症功效、對病功效。功效,又稱功能,是中醫藥理論指導下的中藥治療作用的高度概括與總結,是中醫應用中藥辨證論治的主要理論依據之一。金元以後,諸多醫家開始注意從中藥的主治中提煉功效,至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出現了「功效主治」的記錄模式。到明末清初的《藥品化義》和《本草備要》,才將功效分列,並以功效闡釋中藥治療病證的機理,直至當今的《中國藥典》。

中藥藥效是指某一藥物在用藥後對機體產生一定強度的藥理效應(作用)。藥效的層次可分為整體藥效、組織器官藥效、細胞藥效與分子藥效等幾個層次。藥效的產生涉及藥物的作用機制:1.理化反應;2.參與或干擾細胞代謝;3.影響生理物質轉運;4.對酶的影響;5.作用於細胞膜的離子通道;6.影響核酸代謝;7.影響免疫機制;8.非特異性作用。

中藥複方功效的現代研究是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的方法,尤其是中藥藥理的研究方法,揭示中藥複方功效與藥效之間的關係。由於複方功效的多效性、複雜性,雖然現代研究取得了很大進展,但是科學內涵尚未完全揭示。

複方病證結合

基於病、證結合,研究與評價的新思路,從中醫臨床出發,將中醫證候的診斷標準、療效評價技術與方法用於開展中藥複方整體、細胞、分子等多層次的藥效學評價;結合中藥化學、中藥藥代動力學、生物訊息學等現代科學技術與方法,開展中藥複方功效的物質基礎研究;闡釋發揮功效的機制及物質基礎。

動物細胞模型

在此思路指導下,研究員建立了擬臨床的病證結合動物模型的方法,製備了與中醫臨床接近的小型豬冠心病痰瘀互結證、家兔動脈粥樣硬化閉塞症痰瘀互結證、大鼠腦梗死絡脈瘀阻證、大鼠氣虛血瘀證、大鼠氣滯血瘀證等5種疾病、6個證型、12種動物模型,模擬整體,在細胞水平上建立了氣虛血瘀證、氣滯血瘀證等證候細胞模型,出版了專著《病證結合動物模型擬臨床研究思路與方法》。

以病證結合模型為基礎,建立了中藥複方功效的3種功效評價方法:1.反映中醫四診的功效;2.以病理生理指標群為表徵;3.以分子標誌物群為表徵,構建了83種模型、220項SOP的治療心腦血管病、神經退行性疾病、糖尿病及併發症、腫瘤等疾病的中藥藥效學評價體系,搭建了中藥藥效學評價平台。對益氣活血、理氣活血、祛瘀化痰、活血解毒等8個中藥複方開展了藥效學評價,闡釋了功效的生物學基礎,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促進了中藥藥理學的傳承與創新。

3月17日是「中國國醫節」,紀念1929年中醫因為「不科學」被打壓而抗爭一事。以上所介紹的工作進展已表明,近年的科研思路與方法可作為平反的基礎。

撰文:黃譚智媛_香港大學醫學院榮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