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VR處理心瓣毛病

馮永康醫生 | 2019-04-30

大家常聽說導管治療主要處理心血管閉塞,即俗稱「通波仔」手術,相比開胸搭橋手術,微創式的導管治療近30年為病人帶來不少好處,特別是復元時間比以前縮短不少,大部分病人在「通波仔」後第二天便可出院。現今的導管式治療更引進至處理心瓣毛病。今天跟大家分析導管式治療如何幫助主動脈瓣收窄的問題。

主動脈瓣收窄(AS)大部分發生在年長病人身上,主要成因是退化。病人可能感覺到氣力不繼、頭暈或胸口痛,嚴重可導致昏厥及心臟衰竭,從這些病徵出現起,病人一年內的死亡率高達30%至50%。診斷方式主要依賴心臟超聲波。那些病人經超聲波確定患上嚴重AS及病徵出現就必須進行開胸手術來更換心瓣。一般病人平均需要住院7至10天,完全康復要6至8星期,因大部分病人是高齡患者,平均術後的死亡率是5%。某些超高風險的病人,例如同時患上心血管毛病、心臟衰竭、腎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炎等,其手術後死亡風險更可高達10%至20%,如何幫助這些超高危人士一直是心臟科醫生極為關注的。

大概一年前跟大家探討過經導管更換主動脈瓣手術(TAVR)。這項治療在當時主要是針對那些超高危但其AS又同時達到嚴重的病人,因開胸手術的風險太高,TAVR可能是唯一的選擇。心臟科專科醫生透過髖動脈逆流大動脈至主動脈瓣來擴張已嚴重收窄的主動脈瓣。跟着沿導線從髖動脈將新心瓣推進至主動脈瓣的位置更換。這些高危人士中,成功率大概是90%,死亡率約5%至10%。另外的併發症如中風及心臟傳導阻滯而必須安裝起搏器的約10%至15%,比起開胸手術更換心瓣已是明顯較佳。因此,在2017年的心臟治療指引中,TAVR被確認為標準治療,而它的治療對象正正就是這些高風險及不適合做開胸手術的病人。

部分患者並非高危人士,他們如何在TAVR或傳統開胸手術中作出選擇呢?下期探討。

作者為心臟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