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家長 靜觀教養子女

黃瑋妍醫生 | 2019-05-08
育兒除要有親子知識,父母也需要運用執行功能,包括控制衝動、專注及設身處地感受孩子所感等。

還記得孩子剛誕生時,作為父母的你對孩子的期許嗎?開始時,你也許單純希望孩子健康快樂成長。日子久了,不少父母都身不由己。在朋友長輩、網絡資訊、社會氣氛的影響下,父母在教養歷程上變得焦慮及惶恐,甚至對孩子的能力失去信任,愈見嚴苛。縱使學習了林林總總的親子技巧,在忙碌的生活中也知易行難。慢慢地,美麗的親子關係從並行變成對立,雙方都受苦。

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心理學系教授Susan Boegels研發的「靜觀子女教養課程」,巧妙地把靜觀態度及技巧放於親子教養互動,幫助父母處理在親子歷程中所承受的壓力;透過好好照料自己,在面向子女時便能有更善巧的選擇。研究發現父母完成8周課程後,不但心理健康提升,子女的心理健康也隨之改善。

「靜觀」是指有意、不加批判地留心當下此刻的覺察力,藉以了解自己,培養智慧與慈愛。8周靜觀減壓課程創辦人Jon Kabat-Zinn及其妻子,描述靜觀教養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先要以自我覺察作為基石,當中包括:

(一)對孩子獨特本性、情緒和需要的覺察力;

(二)與孩子互動時,發展出全心全意聆聽孩子的能力;

(三)無論多或少,以良善和敏銳的心,覺察孩子和自己的心情、想法、心中的意願、期望及渴望;

(四)對自己和孩子有更多的慈心和不加批判地接納;

(五)面對孩子的行為及與孩子相處時,覺察自己自動化的反應。

每個孩子獨一無二

靜觀練習形式多元化,除了正式練習包括靜坐、身體掃描外,也有很多非正式、生活化的練習,例如邀請父母想像自己是火星人,第一次來地球碰見此刻的孩子。看看能否帶着初心,盡可能放開對孩子固有想法,更真切地與孩子連繫。嘗試好奇及不加批判地看他外貌、聽他聲線、摸他皮膚、嗅他氣味,甚至嘗他味道。你會發現,他既不是尚未完成的大計劃,也不是呱呱落地、不能自理的嬰孩,我能放下期望回應孩子這刻的需要嗎?

數年前,帶着當時讀幼稚園一年級的兒子上學。他天真地問:「媽媽有沒有上過『媽媽學校』?」兒子以為所有家長都要完成課程才能成為父母。我笑着告訴他,世上沒有這種學校,但他這麼一問,頓然令我對自己慈心一點。首先,即使世上真的有「媽媽學校」,也不等於我能完美地應用於自己的小孩身上,因為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這刻的我從沒遇見過這刻的兒子,所以在教養過程當中,有不安、撞板也是人之常情啊!

及早覺察自己受壓

遇上緊張或受壓時,我們會以自動的生存模式來反應。這個模式是本能性、與生俱來、快速而不自覺的。負責這本能反應的部分位於腦幹與邊緣系統,每當我們意識到有危險時便會啟動。當孩子真正遇到危險時,這種本能反應是必須的。但在日常生活中,常見壓力大多沒有即時危險,例如孩子忘記交功課、沒有整理房間,然而,本能反應仍被啟動,令我們憤怒及恐懼,繼而作出過大反應,因此對孩子大罵或說出具傷害性的說話等,影響親子關係。

由於腦幹及邊緣系統比掌管理性知識的腦皮層反應更快,所以無論我們學過多少親子理論,此時都很難運用到。育兒除要有親子知識,父母也需要運用執行功能,包括控制衝動、專注及設身處地感受孩子所感等。

研究發現,靜觀訓練能加強掌管執行功能的腦前額葉,及掌管本能反應邊緣系統的連繫,有助緩和壓力反應,從而減低父母作出過激言行的機會。

在靜觀課程上,父母可學習覺察身體,包括受壓時的感覺。希望通過反覆練習,能早點知道正在受壓,繼而讓自己得以處理壓力。

不久前,兒子有校內測驗,同時我亦忙得不可開交。測驗前一天,我跟兒子溫習數學時,發現他仍搞不清楚簡單概念。那刻我憤怒得很,各式批判、埋怨在腦海裏盤旋,很想嚴厲地教訓他一頓。這時我心跳加速,面部、頸項及膊頭的肌肉十分繃緊。

我選擇走進廚房,手抱着頭,心裏說:「我現在很辛苦!」認同當下感受,感受呼吸及身體各樣的不適,慢慢,身體自然放鬆了,情緒也沒有那麼難受。此時,心內升起聲音,知道即使責罵兒子,他的數學也不可能立即變好,而且我也相信孩子已經盡力。之後,想起可用積木教孩子計數,很快孩子便學懂了。

懷着初心愛護子女

當然,若果以為參加過靜觀親子教養課程,便再不會跟子女有衝突,這是不切實際的期望。畢竟所有親密關係中,爭執總是難免。但當父母能面對自己的負面情緒,便有更多機會以平和的心去彈性處理問題,衝突也令彼此的關係更緊密。身教總比言教有效,若孩子能觀察父母怎樣處理衝突,將來與朋友甚至自己子女的相處也能得益。

每個孩子都渴望被父母看見及全然接納。透過靜觀練習,父母更能懷着初心去愛子女,令彼此有更深厚關係。

撰文:黃瑋妍醫生_精神科專科

 

透過靜觀練習,父母更能懷着初心去愛子女,令彼此有更深厚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