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置中心靜脈導管

馮永康醫生 | 2019-05-14

數月前,從報章中得知一名16歲少女因患上橫貫性脊髓炎(Transverse Myelitis),需要進行血漿置換(Plasma Exchange),在進行安置中心靜脈導管時出現了罕見的併發症,最後不幸地出現腦栓塞或俗稱中風的情況,事發至今已幾個月,完全康復機會不太樂觀。這裏和大家探討關於此項手術的基本知識及如何避免或減低併發症出現的機會。

放置中心靜脈導管並非一些創新的醫療程序,此技術已有超過四五十年歷史。此導管的用途大致可分為兩大項目:第一是診斷性的,醫護人員可量度中心靜脈壓力(CVP)從而分辨出病人出現低血壓的原因,譬如CVP數值低於正常水平很多,很大機會患上低血容量性休克或出血性休克。相反地,CVP值很高,病人就可能出現心臟衰竭或肺動脈栓塞等情況。另一大原因導致需要放置中心靜脈導管的就是像上文提到那位少女的情況,病人需要將大量血液於體外接受治療,例如血漿置換或腎衰竭病人常用的血液透析,即俗稱「洗血」的程序。

同樣地,這些中心靜脈導管也提供了一處容許可重複靜脈注射的大靜脈,例如用於癌症的化療藥物,或某些病症如心內膜發炎需要長時間靜脈注射抗生素等。

一般來說,中心靜脈導管可放置於一些較大型的靜脈如頸內靜脈、股靜脈或鎖骨下靜脈。大部分醫生選擇頸內或鎖骨下靜脈來放置導管,原因很簡單,股靜脈安置了導管,病人便不能自由活動。放置導管的方法一般都會利用塞爾丁格拉術(Seldinger Technique),醫生利用一根狹針進行血管刺穿,導線可經過已放置於血管中的狹針向前推進,移開狹針之後,再將導管沿着導線放置於血管當中。這方法是一位瑞典籍的放射科醫生在1953年發明的,一直沿用至今。

作者為心臟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