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大 增胃癌風險

邵祖德醫生 | 2019-05-23
幽門螺旋菌界定為可引致胃癌的第一類致癌物。(網上圖片)

胃癌常見高危因素主要是幽門螺旋桿菌,其次是吸煙飲酒及進食含大量防腐劑的食物,另小部分個案是緣於遺傳。醫學界已將幽門螺旋菌界定為可引致胃癌的第一類致癌物,除了進食未經煮熟的海鮮及不潔食物外,壓力也可令腸胃內的幽門螺旋桿菌含量上升,增加胃癌風險。

幽門螺旋桿菌喜歡生活在酸性高的環境,都市人壓力大,加劇胃部酸性分泌,以致長期胃酸過多,形成一個有利幽門螺旋桿菌生存的環境,當胃部的幽門螺旋桿菌日益增多,會引發胃壁或胃體發炎,可致胃潰瘍。在修補黏膜細胞潰瘍的過程中,或會出現基因變異而容易形成胃癌。臨床上平均每10人就有兩人感染幽門螺旋桿菌。

胃酸過多及其他胃部不適是本地常見的胃病,市民有時未必因胃部不適而就醫,反而自行服食有中和胃酸功能的成藥以紓緩症狀,這些持續不適的狀況有機會是胃癌警號,不少胃癌病者由於忽略這些身體發出的警示,又沒有及早求醫作胃鏡檢查,因而錯失治療黃金期。

胃癌一般可分4期,第一期先攻擊胃黏膜,第二期侵食肌肉膜,這初階時期可利用胃鏡手術切除胃黏膜,甚或切除部分胃部以根治。當到第三期入侵淋巴核時,只有二至三成根治率;至於第四期或稱為晚期,則是胃癌由原位轉移至其他器官,當中包括肝臟,一般情況下,腫瘤科醫生會用藥物抑制癌細胞,希望能幫助病人延長存活期。

傳統的治療方法包括電療或化療,副作用除了脫髮、嘔吐外,內臟組織及骨髓也會受破壞,身心痛苦確不足外人道。至於新一代的標靶治療選擇如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受體2拮抗劑(VEGFR-2 Antibody),主要通過抑制腫瘤的血管增生,以斷絕其血液和養分供應,令腫瘤停止生長並縮小,從而控制病情,因此可作鞏固及維持治療,其存活率可超過兩年,副作用也大幅減少,令晚期胃癌患者重拾生活素質。

作者為內科腫瘤專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