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一年輕女性受情緒困擾

陳仲謀醫生 | 2019-05-28
英國有四分一年輕女性受情緒困擾,這個現象也值得香港精神健康服務界的關注。

近數十年來,女性的平權運動相當成功,全球大部分地區,男女在社會中的政治和經濟地位基本上已達到平衡。例如上世紀末的英國首相鐵娘子戴卓爾夫人、現任德國總理默克爾,在世界政壇上互相輝映;後起之秀還有紐西蘭女總理,更有香港特區首位女性行政長官。

女性隨着社會逐漸開放,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愈來愈多,在各個專業範疇和男性平起平坐,甚至有紅妝勝鬚眉的趨勢。「絲蘿非獨生,願託喬木」的男尊女卑情況不再出現。現在考進香港各間大學的女生人數早已超過男生,這包括兩所醫學院,可見女性在香港的地位會更為吃重,在職媽媽要兼顧內外,很多人認為她們所承受的壓力是最大的。

不過,根據最近英國廣播公司(BBC)的報道:當地17至19歲的年輕女性,受情緒困擾(主要是抑鬱和焦慮)竟然高達23.9%,冠絕所有男女年齡群組(5至10歲的群組:男性12%,女性6%;11至16歲的群組:男女同是14%)。當然,英國和香港在各方面都有不同,但這個現象依然值得本地精神健康服務界的關注,以防患未然。

網絡如雙刃劍

根據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NHS)的統計,當地四分一年輕女性受情緒困擾,比同齡的男性高達一倍以上;其餘的年輕群組沒有這樣嚴重,但都有上升趨勢,例如5至15歲有多於1%增長。上述的研究雖然只涉及9000個個案,但在統計學上已有不錯的可信程度。

當地的專家對這個發現表示驚訝,認為17至19歲的年輕女性,如果出現精神困擾,一半人或會有自殘行為(割脈、鎅手、拔甲和脫髮),甚至有自殺企圖,可能基於下列3個因素:

一是自我形象的壓力(Body Image Pressures):過胖和過瘦都會影響她們的自信心和社交能力,或會造成攝食障礙(Eating Disorder),嚴重的可能惡化成厭食症(Anorexia),導致生命危險(世界知名的木匠樂隊女歌手Karen Carpenter便在32歲死於厭食症所引起的心衰竭)。

二是考試壓力:凡是有競爭和淘汰性質的公開考試都會衍生壓力,在英國也不能避免,尤其是想進入牛津、劍橋大學讀書的高材生。

三是社交媒體的負面影響:女性在網絡欺凌(Cyber Bullying)方面比男性更容易成為受害者,尤其是在性侵犯案件之中。

各方專家暫時都未能確定上述三者之間的相互關係和相對重要性。不過網絡欺凌泛濫全球,早已有報道稱若干青少年因直接或間接遭受這種「無形虐待」而自殺身亡,所以特別受到關注。智能手機面世已超過10年,它成為現代人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情況由「無手機恐懼症」(Nomophobia)到網絡欺凌,兩者是因果關係。

各國政府都應該知道「網絡濫用」對社會的威脅,但基於言論和訊息自由,無從取得社會共識,也無可能立法規範。政府做不到的,希望民間團體和輿論能起到一定的制衡作用。不過,筆者對這方面不表樂觀。

據報早前一名馬來西亞少女生活得很不開心,於是公開在社交媒體徵求解決方法。轉瞬間她收到很多意見,其中逾60%建議自殺是最好的解脫,一了百了。只有31%鼓勵她不要死,要堅強活下去,受害者竟然聽從這些無聊、開玩笑的提議,真的自尋短見身亡。這件不幸的事情似乎是宗極端案例,但很多年輕網民對自己獲得多少個Like和Dislike相當介懷,嚴重影響他們的心理狀態和日常生活。

今年復活節,斯里蘭卡遭受連環自殺式恐襲,傷亡慘重,該國政府立即下令封鎖所有社交平台,防止假消息散播,挑起種族報復仇殺。可以見得電子網絡是一把雙刃劍,有利有弊。現在全球專家對網絡訊息和精神病的關係還沒有定論。不過網絡正如生火,能善用工具,則其利無窮;不善利用的話,其害之大亦是難以逆料。

英國雖然在精神健康服務方面不在領導地位,不及澳、紐、美、加,但他們知道制度上的不足,努力去裨補闕漏,但限於財政掣肘,致使情況不盡人意。據說英國財政部雖然左支右絀,但在確認問題的嚴重性後,準備大規模撥款,以應付所需。反觀香港當局,坐擁萬億儲備,但對改善精神健康服務方面的投資卻非常吝嗇和短視。

整個社會損失

總的來說,女性比男性較易出現精神問題,業界不能忽視英國這個最新研究,因為年輕女性對社會的貢獻可能勝過男性,對整個香港社會的發展舉足輕重。港英兩地都同樣面對精神健康服務不足的弊病,只是前者猶有過之。

一名18歲的英國少女,13歲時便患有焦慮和驚恐症,跟着還有攝食障礙。她最終萌生自殺念頭,要入院接受治療。一個有美好前途的年輕女性,在其黃金歲月中失去很多東西,這不單止是她個人極大的傷害,而且是整個社會的損失。

專家都認為青少年期是人生發展的關鍵,尤其是大腦正在轉型成熟,所謂「預防勝於治療」,適時的介入,對減低青年患上精神病特別重要,所以有關當局,一方面要增加精神健康服務的經費,另一方面務必要在學校和社區中心主動尋找(Identify)需要治療的年輕人。

2011年香港曾經有精神健康普查,幾年後公布調查結果,發現13.3%的市民有輕度精神失調(CMD, Common Mental Disorders),這個數據在學術上不能和上述的英國研究類比,不過有啟示和警誡的作用。兩年前特區政府委任前律政司司長黃仁龍出任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主席,其首要任務是調查香港年輕人的精神狀態,報告預期在今年11月揭盅。業界各持份者都拭目以待,希望政府會從善如流,不再閉門造車,而放眼世界,取長補短,造福市民,特別要關懷我們未來的社會棟樑。

撰文: 陳仲謀醫生_香港精神健康議會召集人、香港精神健康促進會主席 

 

[信 ● 健康] 轉天氣容易打敗仗? 健康貼士派上用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