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同事真的很辛苦(下)

天峯醫生 | 2019-06-15
公營醫院確實很難抵禦「外扯」,但至少可以減少「內推」,要增加同事留在公營機構的誘因。(香港中通社圖片)

上期文章(刊於5月25日)提及,公家醫護人手不足,除了畢業人數所限,另一個大原因就是人才流失。而人才流失,除了「內推」之外,還有「外扯」(Push and Pull)。

上次談了內推,今次談外扯。

事實上,最近幾年多了很多私營醫療集團,確實邀請了不少醫護人員,包括醫生、護士、專職醫療、病人助理等。跟筆者剛畢業的年代不同,以前出去私人執業的較多屬於很資深或退休前後的醫生,而現在流失最嚴重的往往是相對較中層的醫護人員,令斷層的情況愈趨顯著。

私營醫療一般工資水平較公營醫院高,部分醫生更可能成為「星球人」、「月球人」。此外,工作量應該不如公家的排山倒海,而且,也至少多勞多得,始終有一定非公營醫院可媲美的叫座力。

當然,筆者也有不少同事朋友,的而且確厭倦了公營醫院流水作業式的工作,「逼」和「等」已經變成公營醫院的常態。

有時眼見病人在極度惡劣的病房環境下接受檢查、治療,莫說是基本病人的個人空間,連私隱保障也幾乎全然欠奉,根本連醫護人員也寸步難行,絕不可跟私人醫院相比。

其次是,病人的輪候時間確實長,長到不可以接受。一些專科門診新症輪候時間可接近兩年,一些掃描檢測的輪候時間也是數以年計。

在私人市場,首先,見病人的時間比較鬆裕,也可以較為適時地幫助到病人,而且在醫治病人的方式上也較為自主及有彈性,至少不用受公營的資源和程序等限制。

所以,筆者總認為,留得在公營醫療體系工作的同事,都是有心的同事。就像報章報道的同事一樣,「不怕洪爐火」,在繁忙的工作環境中,先通過執業試,再考取專業資格,還能定期為偏遠長者義診。

然而,要處理「人手荒」,在醫院層面上,總不能亦不應單靠同事「自發」。畢竟,即使如何熱誠耐捱也好,如果任其孤軍作戰,總會有燃燒殆盡的一天。流失率只要去到某一個臨界點,就很容易出現骨牌式的惡性循環──愈多人走就愈辛苦,愈辛苦就愈多人走。

改善院舍環境

所以,就好像做手術一樣,要先「止血」,也要「輸血」!

要「止血」,就是要減少同事離開的意欲。公營醫院確實很難抵禦「外扯」,但至少可以減少「內推」,也就是說,我們要增加同事留在公營機構的誘因。

第一、我們很多時都要求同事自我增值,但其實我們更有責任令同事感受到醫院是一個令他們可以增值的地方。培訓和發揮所長的機會,對絕大多數的同事,尤其是年輕的同事來說是最關心的。另外,還有團隊的氣氛,令同事感受到自身有所貢獻的成功感,同時亦感受到被重視和照顧的溫暖。與此同時,爭取社會大眾的勉勵和尊重亦相當重要。團隊和醫院的領導者在這些方面當責無旁貸。我們亦不得不接受,現今世代的年輕人都很着重工作與生活的平衡。自我增值之餘,也需要取得適當的時間分配。

此外,亦要明白最令同事反感的,可能就是一些對他們來說是毫無價值的事情(行政工作),窒礙了他們做他們認為最有意義的事情(臨床工作)。除了提供培訓機會,也要吸引他們對改善服務的興趣和成就感,令他們明白醫院管理的初心,一定是為幫助到他們,令他們更容易、安全及有效地照顧病人,而非光浪費時間。雖然說現代的醫院管理增加了不少臨床同事的文書和行政工作,但不能抹殺現代的醫院管理確實提高了香港公營醫療的水平,亦確保香港的醫療水平能夠持續站在世界先進安全之列。

第三,醫院要盡力改善工作環境。醫院環境不單影響病人治療和康復,也會令醫院同事不滿。香港有些公營醫院由於設計過時,空間又不足,常常出現上文提及「逼」的情況。事實上,除了人手問題,空間不足,以致不能增加手術或門診等節數,也是令病人輪候時間加長的一個很重要原因。

短期內,很多醫院都不斷有小型工程,盡力於院內的有限地方騰出空間,改善服務流程和效率。長遠來說,可幸政府推出起碼兩個「十年計劃」,改建或擴建全港的公營醫院。雖然這些項目都需要年計的時間,但都為年輕同事提供相當程度的可達遠景。

另一個大前提是,一定要想辦法增加人手。

海外醫生應該是一個好的出路,如果可以以有限度註冊的模式令海外醫生,尤其是港人在海外的畢業生,留在公營醫療服務,才能直接幫助到臨床的同事。醫管局其實一直致力爭取聘用有限度註冊的非本地培訓醫生在醫管局執業,雖然數目上還是有些杯水車薪,但隨着醫委會條例放寬後,獲聘的海外專科醫生,日後仍有望可持續增加。

增加醫生學額

要長遠增加醫生供應,始終要靠增加學額。政府將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的醫生培訓學額由2009-2010至2011-2012學年3年期的320名,增加至2016-2017至2018-2019學年3年期的470名。在2019-2020至2021-2022學年3年期,再增加多60個培訓學額。

當然,人手問題並不限於醫生,例如護士亦不遑多讓,但隨着護士訓練學額有所增加,註冊和登記護士數目在 2008至2017年間上升達 45%,護士人手增至超過5.4萬人,期內護士對人口比例亦由每1000名人口5.4名護士大增至7.3名。然而,任職醫管局的護士比例只約逾四成,要照顧全港近九成的公營住院病人,難免仍感吃力。

醫管局亦有以兼職形式聘請私營市場的醫護人員,包括醫生和護士,也有計劃聘用更多文職和支援的同事,以減輕醫護人員的工作壓力。當然這些措施也各有其限制。實際上,就算是文職或支援的同事,在現今的社會環境和香港的人力市場下,也常有招聘不足及流轉極快的情況發生。對於非醫護人員背景的人來說,公院的工作環境和性質並非人人可以接受,很多時上了一兩天班就離開了,真的不是「你話請就請」。

筆者常常掛在嘴邊:「醫院的同事真的很辛苦!」要令同事感受到工作壓力得以紓緩,其實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工作。要留得住同事心中那團火,我們必須一起「加油」!

撰文 : 天峯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