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髖關節置換術

黃永強醫生 | 2019-07-05

髖關節是人體最大的關節,隨着經年累月的使用,很易形成退化。原發性髖關節退化的主因是老化,繼發性成因則與骨枯、炎症(如強直性脊椎炎)、風濕病或創傷等有關。一旦髖關節退化至晚期階段,患者難忍痛楚,或是活動功能減少、出現長短腳問題等,導致生活受影響,就可能須置換人工髖關節。

年紀愈大愈有機會出現髖關節退化,亦有人中年已有退化現象。如過度使用類固醇、酗酒或於沉箱內工作等引致骨枯,退化年齡可能更輕。筆者見過一名酒保,由於飲酒過多,髖關節於30歲時開始磨蝕,40歲要動手術,最後更須轉工。

髖關節主要由一個圓球體(即大腿骨頂端)及盆骨內的圓杯組成,並由肌肉和韌帶將兩者連結。進行置換手術時,醫生會選擇從前方、前側或後方入路,盡量避開神經線及減低對其他身體機能的影響。手術目標是幫助患者的髖關節恢復至一定活動範圍及穩定性,亦要確保減低日後脫臼風險。

初期的人工髖關節以不鏽鋼或鈷鉻合金為材料,後來人工關節假體改用鈦合金,再配合生物性的固定物質,讓骨質在人工關節內生長。早於20年前,人工關節便可使用約18年,如出現關節接觸面磨蝕而整體性人工假體沒有鬆脫,更換磨蝕了的關節接觸面物料便可。目前,關節接觸面已由傳統的金屬接壤塑膠發展至搪瓷,好處是耐耗程度較塑膠高100倍。

基本上,患者除了坐下時要避免盆骨低於膝蓋外,可活動範圍已足夠應付生活所需。然而,即使正常地使用及活動,人工關節仍會隨年月出現損耗。若患者超重或參與衝擊性高運動如足球等,更會加速損耗,有機會導致鬆脫及痛楚,故術後非一勞永逸。患者宜適當訓練肌肉能力,才可保護及延長人工關節壽命。

作者為骨科專科醫生

 

[信 ● 健康] 想行萬里路;關節必要好!【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