虐兒趨升反映病態社會

陳仲謀醫生 | 2019-07-09
香港雖然是一個國際城市,但在保護兒童的法例和措施方面卻嫌不足。

6月將盡,但積聚幾個月的社會矛盾,隨着社會衝突的爆發,不但沒有淡化的跡象,而且有「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凶兆。大眾的意見,包括政府若干高官和社會賢達,都呼籲走在社會運動前線的年輕人不要採取暴力,應以理性爭取權益和公義。

青年成長前,必然經過長達10年以上的「兒童期」。每年的6月1日都被定名為「國際兒童節」(International Children's Day),最初是為了悼念「利迪策慘案」(Lidice massacre)和全世界所有在戰爭中受害的兒童,進而反對虐待兒童及保障兒童的權利。

「虐兒」是一個普世的社會現象,古今中外,都在全球每一個角落不斷重演。人類雖然是萬物之靈,但仍然有原始動物的行為,所以會偶然出現以強凌弱的殘暴行為,有時連自己的親屬也不能幸免。

保護兒童措施不足

近代西方先進國家已經擺脫了「虐兒」這個禁忌,訂立很多保護兒童的法例,特別針對成人對兒童的性侵犯。香港雖然是一個國際城市,但在保護兒童的法例和措施方面卻嫌不足,使本地經常出現令人髮指的「虐兒」報道:

一名媽媽將其22個月大的女兒交給一對男女朋友撫養,但不幸身亡。這兩名涉嫌謀殺人士被警方拘捕。

一名未婚媽媽因為與同居男友鬧翻,竟然攝錄一段自己虐待6個月大女兒的過程,上載社交網絡「示威」。

中國有兩句家喻戶曉的說話,分別是「虎毒不吃兒」,及「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但根據立法會2008至2018年公布的數據,香港11年來,呈報虐兒個案高達9176宗;港大2010年所做的「虐兒及虐偶研究報告」指出,求助而被公開的數字只有1%,可見「虐兒」事件在這顆「東方之珠」之中無日無之地發生。

香港的「虐兒」個案被官方嚴重低估, 在這個應該是中國最現代化的城市,「虐兒」仍然被視為禁忌,大部分鄰居都不會舉報隔壁懷疑虐兒的事件。縱然這樣, 2018年的虐兒個案亦高達1064宗,創出自1981年有紀錄以來的歷史新高。這個令人痛心的歷史數字,反映了兩個事實:

香港教育普及化,市民逐漸擺脫「虐兒」是個禁忌的陋習;

香港經濟雖然維持正增長,但社會生態則每況愈下,父母養育兒童的質素可能是負增長。

虐待兒童的定義,有人或會認為相當空泛,會因時間、地點和人物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但根據世界衞生組織的研究,「虐兒」定義卻是非常具體的──是所有形式的身體和精神虐待,包括性侵、疏忽照顧、玩忽職責、利用兒童謀利,致使他們有實質和潛在的身心(成長、尊嚴、與別人的關係和責任)傷害。

「虐兒」的「兇手」和上述的傳統中國倫理觀剛剛相反,施虐者多是兒童的父母或監護人。根據香港防止虐待兒童會2017至2018年度的統計,嫌疑施虐者超過70%是家庭成員:其中母親佔34%,父親佔20%,而12%涉及父母親雙方;虐兒家庭有以下的特色:財政拮据、雙親教育水平較低,又要奔波勞碌去維持生計,而面對巨大的精神壓力。

有些中國的傳統思想,仍然根深柢固的潛伏在某些香港人的意識中,例如:兒女的生命是由父母賜予,所以父母也有「褫奪」兒女生命的特權。本專欄中亦有一篇文章論及為何有些父母自殺時會強行帶同子女共赴黃泉。當然,要子女陪死是「虐兒」的極端個案,是當事人心理不正常的惡果。春秋時代,易牙為了討好齊桓公,便親手宰殺幼子,用其肉製成佳餚奉上;永嘉之亂,名士鄧伯道攜兒子和姪兒逃難,不能兼顧,唯有棄子存姪。上述兩個例子是指出無力反抗的兒童,被父親在極端情況下直接和間接地犧牲。

今天的香港,存在的是無力反抗的兒童,被父母長期折磨,身心受創,並以沒有得到適當照顧的兒童,影響最為廣泛。本地的中、小學有不少無心向學的學生,有輔導老師和駐校社工想糾正他們的學習動機,但根本無法聯絡到他們的家長,最終只有不了了之,所以政府單以增加公帑去改善教育猶如緣木求魚。

香港的貧富懸殊愈益嚴重,社會不滿情緒正在加深,病態現象層出不窮。有研究指出49%受虐的兒童是有學習障礙的,30%受害者的家庭是經濟困難戶。這些兒童得到特區政府12年的強制性免費教育,中學畢業後,可能一無所有,變成一群憤世嫉俗的青年。有一部分性格剛強的年輕人有以暴易暴的傾向,不但對社會問題會有較激烈的反應,亦有可能承襲父母「虐兒」的遺傳;另一部分或會有自卑感,有較大機會患上抑鬱症、酗酒、濫藥和自殘,亦有疏忽照顧子女的趨向。

家計會宜擴大服務

試想如果我們的下一代,有相當部分的身心狀態如此差勁,香港的前途的確堪虞。改變這種歪風簡直是刻不容緩,其重要性甚至比政制改革有過之而無不及。

首先,家計會一定要擴大其服務範圍,不但要教導男女生育的知識,還要提供適切的心理輔導,避免父母產生「虐兒」的躁動;教育局立即在初中和高小全面推行精神健康教育;社會福利處要加派社工巡察虐兒個案,特別要留意單親家庭的福祉。

香港這塊彈丸之地名列世界壓力最大城市的頭五位。700多萬的人口、幾十萬名外傭、數以萬計的流動人口,將這個只有約1100平方公里的港口逼得水洩不通。超長的工作時間,逼迫的作息環境,大部分港人都生活在壓力鍋中。政府曾委託兩間大學的醫學院調查港人的精神狀態,發現有13.3%的港人有普通精神障礙(CMD, Common Mental Disorders);更有民間研究認為四分一人有抑鬱症的徵狀。

有人指摘青年的行為不當,但如果上樑是正直的,下樑又怎會變得歪曲呢?總言之,港人應該同心協力,尤其是精神健康服務界,應迅速展開救亡行動,先闖過目前的困局,再從長計議,商討未來的發展。

撰文: 陳仲謀醫生_香港精神健康議會召集人、香港精神健康促進會主席

 

[信 ● 健康] 虐兒躁動易出事,心理健康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

 

熱門話題

健康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