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蕁麻疹 抗敏感藥治療

黎亦翹醫生 | 2019-07-13
俗稱「風癩」的蕁麻疹會令患者痕癢難耐。(網上圖片)

35歲的Polly(化名),3年前誕下寶寶後開始受俗稱「風癩」的蕁麻疹困擾,每到晚上,全身多個部位包括背部、腹部、大腿、雙手等皮膚,都會出現如被蚊子叮後一樣的紅疹腫塊,痕癢難耐,卻又揮之不去。她曾求診家庭醫生,獲診斷為慢性蕁麻疹,服用由醫生處方的抗敏感藥,但只要稍一停藥,病情又會在一兩天內重新活躍,教她苦不堪言,甚至影響其睡眠質素及情緒。

應持續單一服用

由於情況實在非常難熬,Polly經考慮後再約見皮膚科醫生。原來,慢性蕁麻疹引發的原因甚多,除了佔大多數的「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外,尚可能受其他因素影響,例如免疫系統、甲狀腺及慢性炎症等。醫生在跟進這類個案時,或需排除徵狀是由其他病理性因素導致,若經確診,醫生需因應病人的實際狀況,建議相應的用藥模式。

服用抗敏感藥是治療慢性蕁麻疹的第一線治療方法。一般而言,醫生在處方抗敏感藥物後,不鼓勵像Polly般「有痕先用」,相反病人應該持續服用單一種抗敏感藥,若2至4周後病徵未有明顯改善,可以考慮增加該抗敏感藥的劑量(上限為每天4倍通常使用的份量),並不建議病人不停轉藥或同時服用多種不同種類的抗敏感藥。

值得留意的是,用於治療慢性蕁麻疹的舊式抗敏感藥物,可能會帶來疲倦、渴睡等副作用,影響病人用藥依從性,近年本港已有針對慢性蕁麻疹的新一代抗敏感藥物推出,大大改善傳統藥物用後「眼瞓」的情況,不影響患者日間的生活工作,有助提升他們對藥物的接受程度。若再有需要,醫生亦可考慮使用一些二三線的藥物,例如生物製劑等。

Polly使用新一代抗敏感藥物後,早上疲倦的情況明顯減少,亦令她能依足指示持續用藥;醫生亦提醒,若發覺自己的蕁麻疹活躍程度受特定的環境因素影響(例如冷熱溫差、劇烈運動等),亦可服用抗敏感藥預防此類因環境因素誘發的蕁麻疹。所有預防及治療方法都有不同的成效、副作用及風險,如有懷疑,應向主診醫護人員查詢。

作者為皮膚科專科醫生

 

[信 ● 健康] 皮膚敏感煩惱多? 治療貼士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