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觀減痛

劉慧儀醫生 | 2019-07-25
靜觀學習能幫我們重新掌握自己的應對,而不是只憑反應作出行為。

痛症是家庭醫生最常面對的情況之一。

一般人認為痛感是身體受傷或患病的訊號,「愈痛」就是愈大問題,反之亦是。不少病人因身體上出現的腫塊去家庭醫生處求診,都說「我沒有感到痛,應該不是很嚴重吧」。也有相反的情況,例如「生蛇」(帶狀疱疹)可能會令病人感受到難以言喻的痛楚,但此病本身大多能在一段時間內復元,引致嚴重併發症的情況並不常見。也有一些慢性痛症,例如骨肌勞損引致的炎症,從醫學角度看,生理結構上的損耗可能並不是太嚴重,但病人已被折磨得身心俱疲。

要明白痛症的實質,我們才能更好地應對。

閘門控制機制

人體中布滿很多神經細胞,負責傳遞不同的訊號。我們的所有感官都會變成神經訊號,由接收的地方,例如眼耳口鼻皮膚,也包括骨骼肌肉內臟等,這些神經訊號傳遞到脊髓和大腦,經過分析,我們就有痛的感知,之後大腦就會發出指令,讓我們去思考和執行應對方案。有些反應是在大腦感知前便已發生,稱為「反射反應」(reflex action),例如手指被火燒到,我們會立刻縮手,可能之後才反應過來明白發生了什麼事。

並非所有痛楚的訊息都會傳送到大腦,部分痛楚訊息未到達大腦前,會經腦幹過濾,並終止傳送。其中一個理論稱為「閘門控制機制」(gate control theory of pain),這個理論指出,神經系統會有些「閘門」存在,這些閘門會根據不同因素而開啟或關閉。開啟閘門容許疼痛訊息傳送到大腦;相反,關閉閘門會阻止訊息傳遞到大腦。

在一般情況下,痛覺纖維的活動會被抑制,所以,在沒有痛楚的刺激下,人們不會有「痛」的感覺。

用手搓揉患處可以刺激感覺神經,訊息傳送到脊髓神經關閉閘門,阻止受傷而引起的痛楚訊息傳送到大腦,因而我們便覺得痛楚減少。這或可以解釋針灸及各種物理治療為何能夠減少痛楚。

覺察情緒反應

情緒和心理對於閘門的開關有不同的效應──焦慮和將注意力放在疼痛上可能會令閘門打開,使我們感到更多痛楚;相反,放鬆和分散注意力可能有助關閉閘門,有助紓緩痛症。長期痛症更會令神經系統變得更加敏感,腦內負責調節痛感和相關負面思維和情緒的系統(例如邊緣系統等)的功能失調。

患者可能因痛症和工作表現而變得低落或暴躁,令身邊的家人或朋友無所適從。痛楚、體質變差、飲食失調和睡眠不足令患者覺得疲倦,失去與人溝通的自信和動力,影響社交和人際關係。孤立自己,使自己更容易集中於痛楚上,會令痛症進一步惡化。

人傾向害怕痛楚,會反射性地逃避, 或反抗及摘除痛楚來源,但理性思維能幫助我們去理解痛楚,改變應對方式。例如打針,小孩子一見針就驚慌,逃走或反抗;長大了,能理解打針的用意,便可忍耐那份驚慌,乖乖打針。有時候對痛楚的逃避,更加深了身體的傷害,或延誤了治療和康復,靜觀學習便能幫我們重新掌握自己的應對,而不是只憑反應作出行為。

靜觀是指有意識、不加批判地注意和覺察自身的思想、情緒和身體反應,用一顆慈愛的心如實地接納自己「當下」的所有經驗。通常修習者會利用呼吸、進食、步行、伸展等練習去培養這份覺察的能力和意識。

卡巴金博士(上圖)於30多年前為美國麻省大學醫學院開設減壓診所,並設計了「正念減壓」課程。

學習正念減壓

早在30多年前,卡巴金博士(Jon Kabat-Zinn)為美國麻省大學醫學院(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Medical School)開設減壓診所,並設計了「正念減壓」課程(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MBSR),幫助病人以正念禪修改善壓力、疼痛和疾病,獲得良好成效。靜觀減壓課程是一個以靜觀理念為基礎的心理教育體驗學習課程,通常為期8星期,每星期一節約3小時的小組聚會,加上一天的靜觀退修日。參加者透過一系列的靜觀練習如呼吸、步行和瑜伽,以及導師分享相關的內容,例如痛症的生理和心理因素,再配合組員在導師的引導下互相分享靜觀練習的感受,從而增加對當下自己的身體、思想和情緒反應的自我覺察能力。為建立靜觀習慣,組員亦需要每天自行練習靜觀。

當病人受到長期痛症的困擾,家庭醫生除了利用藥物,也可能會建議你參加這些課程,多元化的治療方案能得到更好的成效。

www.hkcfp.org.hk

撰文:劉慧儀醫生_香港家庭醫學學院

 

[信 ● 健康] 減輕痛楚非難事,健康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