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傳統肺癌檢測限制

謝海南醫生 | 2019-07-26
早期肺癌沒有明顯徵狀,較後期會出現持續咳嗽、氣促、痰中帶血、深呼吸時胸口刺痛、聲線嘶啞等明顯徵狀。

肺部是人體重要的器官,24小時無間運作,呼吸調適間為血液帶來氧氣,支持身體運作。一個這樣「勤力」的器官,難免較容易出現勞損,需要好好保養和照顧。

說到肺部健康問題,不少人即時聯想到香港死亡率最高的癌症──肺癌。肺癌說來恐怖,但其實早期病變的治癒率相當高。一期病變如即時展開治療,5年存活率可高達70%至90%;若確診時已屆3至4期,5年存活率會下跌至15%。弔詭的是,早期肺癌沒有明顯徵狀,即使到較後期出現明顯徵狀,如持續咳嗽、氣促、痰中帶血、深呼吸時胸口刺痛、食慾不振,體重下降、聲線嘶啞、疲勞等,也容易因為與其他疾病的徵狀混淆而延誤診斷。因此,定期接受肺部檢查對抗禦肺癌,保障肺部健康有大幫助。

精準醫學再進一步

近年大眾健康意識提高,不少人也有定期接受健康檢查的好習慣。大部分身體檢查計劃也包括肺部X光檢查,用意是確定肺部會否出現不正常陰影或呼吸系統問題的風險。而隨着低劑量電腦掃描技術(low dose CT lung scan)的普及,更可大大提升偵測細小病灶的靈敏度。

傳統上,當發現肺部出現陰影,醫生會安排病人接受支氣管內窺鏡檢查,或直接進行體外穿刺,抽取樣本作檢測。對於較細小的病灶(陰影小於2厘米),前者的成功率約三成;後者命中率可達八至九成,但有機會導致氣胸。也有一些較棘手的個案,例如陰影直徑較小;位置在第四、五層或更深入的細支氣管;又或鄰近其他重要結構等,都會限制了進一步檢測的可能。遇到這種情況,基於傳統技術的限制,除了外科手術或體外穿刺,也只能持續進行醫學觀察,定期檢視陰影部位的變化。這樣的情況當然並不理想,站在患者的角度,知道自己健康出現隱患,卻不能得到確診,就好像體內埋藏了一個計時炸彈,難免感到忐忑不安,而更重要的是,延遲診斷有機會令患者錯過了接受即時治療的黃金機會。

過去兩年,在香港起步發展的電磁導航支氣管鏡技術(Electromagnetic Navigation Bronchoscopy, ENB),被形容為肺部的GPS。系統透過電腦掃描製作肺部的電子地圖,配合先進的電磁導航技術,讓醫生按圖索驥,引領支氣管內窺鏡深入肺部錯綜複雜的分支,直達病灶抽取組織檢查,為好些以往臨床檢測上無從入手的個案提供了出路。

節省時間減少輻射

最新的電磁導航支氣管鏡技術已發展至4D版,加入了實時呼吸調節功能,不單加快檢測過程,病人亦毋須再承受不必要的掃描和輻射。

大家也知道,肺部的工作繁重,沒有一刻能停頓下來。即使在患者麻醉後,檢測過程中,呼吸仍然持續。而在這一呼一吸之間,肺部上下移動的幅度達3至4厘米,要從這個移動中的區間擷取病杜樣本並不容易。現時,醫生透過一般(3D)電磁導航系統進入病灶區域後,需要再即時為病人進行X光和超聲波定位,以確定摘取病灶的最佳時間和位置,故此檢查時間往往較長,病人亦要承受更多輻射。

4D版電磁導航支氣管鏡技術的優點之一是具有實時呼吸調節功能,系統會自動計算由患者呼吸所引起肺部位置的變化。當支氣管鏡在導航系統下到達陰影區時,系統會透過屏幕上標示區顏色的轉變,提示醫生探視系統已到達目標區域,可操作導管前沿的刺鈎,適時擷取病灶樣本。

有了實時呼吸調節功能,4D版電磁導航支氣管鏡技術可省卻額外X光和超聲波等儀器的輔助,因此大大減低檢查時間和減少輻射量,為患者提供更安全的選擇。

早確診增治癒機會

年過50歲的X女士一向注重身體健康,無不良生活習慣。年初在進行常規身體檢查時,發現肺部出現約2厘米的陰影,令她和家人擔心不已。而更叫人困擾的是,發現陰影的位置十分接近大動脈,難以進行體外刺穿。雖然身體健康如常,並沒有任何即時的不適或徵狀,X女士難忍肺部留下不明陰影,構成心理和生理威脅,影響長遠健康,最終決定接受4D電磁導航支氣管鏡檢查。事實證明她的決定十分正確,檢驗結果確診陰影為一期肺癌,若不加處理,一旦腫瘤發展成熟甚至擴散到身體其他器官,屆時將大大增加治療的難度。X女士其後接受手術切除腫瘤,現已重拾健康人生。

香港浸信會醫院於去年引入4D版電磁導航支氣管鏡技術,是香港至今唯一提供4D導航技術的醫院。新系統至今為逾20名肺部被驗出有小於2厘米陰影人士檢查,成功率八成以上,當中大部分診斷為早期肺癌,獲安排適當治療,及時解除健康威脅。其餘也有涉及其他非癌病情況,包括肺結核、細菌感染、良性腫瘤等。

在美國,不少大型醫院如The Johns Hopkins Hospital已陸續採用4D版電磁導航支氣管鏡技術取代傳統電磁導航系統,一些較領先的呼吸系統專科甚至將此技術應用擴闊至治療層面,作為肺癌治療的輔助儀器。醫護人員透過4D導航支氣管鏡的協助,將標記(fiducial marker)放在腫瘤位置,這樣外科醫生進行腫瘤切除手術時,便能更清晰掌握腫瘤的位置和範圍;而在進行放射治療時,標記也有助放射治療師聚焦病灶,令療效更加精準、顯著。期望有關應用未來在香港變得普及,令更多病人受惠。 

撰文: 謝海南醫生_香港浸信會醫院駐院呼吸系統科顧問醫生

 

 [信 ● 健康] 捍衛健康非難事,癌症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