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視聽力障礙 減生活影響

甘炳基 | 2019-07-30
世界衞生組織指出,每10個人便有一人患有聽力損失,而65歲或以上長者患聽障比率更高達三分一。

聽力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無論是與人交流,又或是觀賞電視節目、享受音樂,以致過馬路時的汽車響聲、火災發生時消防警鐘響起,都要運用聽力才能接收得到。世界衞生組織指出,每10個人便有一人患有聽力損失,而65歲或以上長者患聽障比率更高達三分一。近半的聽障問題可以通過預防措施及治療,盡量減低甚至避免聽障造成的影響。

我們的聽覺系統由3部分構成,分別是外耳、中耳及內耳。耳廓和耳道屬於外耳部分,亦是聲音進入的入口。聲音經過耳道到達鼓膜令其震動,並帶動接連的中耳的3塊聽小骨震動,以便將聲音傳入內耳,耳蝸內的毛細胞將聲波轉化成訊號,沿聽神經傳送到大腦,大腦分析這些訊號後便成為我們「聽」的內容。

按聽域分不同程度

聽力系統任何一個部分出現問題,都可導致聽力障礙,大致可分為三類(見附表),成因可以是先天性或後天性:前者在出生時便出現,若不及早處理會影響說話及發展;後者則在出生後因各種原因而令聽力受損所致,例如自然老化、長期處於噪音環境中、外傷或藥物等等。

一般來說,聽力正常的人可聽到低於25分貝的聲音,若聽不到25分貝以上的聲音便會被界定為聽障,並因應聽域而分為不同的程度。

簡單而言,如果你與朋友談話時經常要別人重複內容,又或被叫喚卻聽不到,電視的音量及說話的聲浪也愈來愈大聲,便需要考慮接受聽力檢查,而年過55歲人士亦應接受聽力檢測,以便盡早察覺及處理聽障。

不過,聽力受損是一種隱藏的殘疾, 因為外表看不出來,很多患者亦不願承認自己「聽唔到」,有些患者便坦言開會時經常聽不清楚內容,以致工作常常出錯,令他們承受巨大的壓力。

使用助聽器可以幫助不少聽障人士恢復「聽」的能力。但部分人覺得用機就好似有殘疾,以致有抗拒心理。其實聽障人士使用助聽器,就如近視患者戴眼鏡一樣,只是佩戴眼鏡可迅速矯正視力,而助聽器就需要時間讓身心適應。病人若能抱持積極樂觀的態度,循序漸進地學習再次聆聽,便能重拾聽聲音的樂趣。

不宜長時間用耳筒

助聽器的主要功能是將聲音擴大,令聽障者更容易聽得到。市面的助聽器林林總總,而不同的助聽器提供不同的功能和特性,可以滿足不同的需求,例如耳背式助聽器放大聲音的功能較強,回音問題較小,但就需要掛在耳廓,較新式的微型開放式助聽器,體積較細小,輕巧易用,適合輕度至中度嚴重聽障人士。耳內式助聽器體積最細,隱蔽美觀,但功能較弱。

新式的數碼助聽器甚至會根據佩戴者身處的環境,自動調整收音方向及音量大小,降低背景噪音,從而提升語音的清晰度。然而,即使是最先進的助聽器也無法完全恢復聽力,嚴重至深度的聽障人士除了使用助聽器外,還可能需要學習其他技巧,如讀唇或以視覺輔助的方法,增加對說話內容的理解。

最後亦要提醒市民保護聽覺,除了避免在噪音環境逗留外,也不宜長時間使用耳筒或藍牙裝置,應讓耳朵有休息的空間。使用這些裝置時更要留意音量,不應超過最大音量的六成。此外,平日要保持規律及正常的作息,若身體缺乏休息及疲累,便容易被病菌入侵,甚至誘發突發性失聰,未及時處理的話,可造成永久性聽力損害。

為幫助聽障兒童克服聽障,追逐夢想,我們將於8月3日舉行「聰向夢想」聽障青年分享會及兒童聽力講座,讓聽障青年把自身感受、成長經歷、心聲和故事說出來,並通過嘉賓分享、專家解說及親身體驗環節,使參加者更了解聽障者在成長過程中所面對的困難。是次活動費用全免,有興趣的市民可致電(2311 2828)查詢及報名。

 

3種聽障類型

1.傳導性聽力障礙

外耳或中耳出問題,妨礙聲音向內耳傳送而形成聽力障礙,成因包括中耳感染、耳垢堵塞、鼓膜穿孔或聽小骨受損。某些傳導性聽障可能是暫時性,可透過藥物或手術治療得以康復,然而若沒有適當治療或感染持續時間長,最終可能演變成永久性聽障。

2.感音神經性聽力障礙

內耳中的毛細胞受損傷,喪失將聲波轉換成訊號的功能,便會造成感音神經性聽力障礙。此外,缺乏聽覺神經或聽覺神經受損,也會妨礙訊號傳到大腦。這類聽障可能是先天遺傳導致,亦可能是由其他原因如自然老化、長時間暴露於高噪音環境下造成。

3.混合性聽力障礙

混合性聽力障礙是指聽障者同時患有傳導性聽力障礙及感音神經性聽力障礙,例如患者因為中耳炎而引發傳導性聽力障礙,同時又因長期處於噪音環境,導致感音神經性聽障。

 

撰文:甘炳基_聽力學家

 

[信 ● 健康] 保護聽覺非難事,健康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

 

聽障人士使用助聽器,就如近視患者戴眼鏡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