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口處理大有學問 護士給予信心 關顧病人心靈

羅小明 | 2019-07-31

傷口處理不當可導致皮膚感染、潰瘍,嚴重者甚或需要截肢保命,因此傷口護理對專業護士而言是一大重要的學問。「傷口」的種類有很多,簡單如不同外科手術後的傷口處理方法已各有不同,舉個例子,在眾多的傷口中,靜脈性潰瘍屬較麻煩的一種,這種損傷常見於醫護人員、老師、警察等經常需要久站的職業,當靜脈中的瓣膜機能受損,未能正常閉合將血液泵走,血液倒流至下肢引致水腫,積聚靜脈血會令人痕癢,碰撞或者抓痕就有傷口,而且傷口很難癒合。

在普通市民的觀念中,處理「傷口」只是消毒、換藥及換紗布,亦有不少市民對傷口處理存在一定誤解︰例如部分傷口要使用壓力治療幫助癒合,不過傷者可能會誤以為「愈紮愈衰」。又例如普通手術傷口,坊間有傳不可以食雞蛋或豉油等,否則會影響傷口癒合,但事實是從西醫角度而言,蛋白質對傷口癒合非常重要,未有特定食物不宜進食,最重要是保持營養均衡才能好得快。

貼身支援

從事護理專業多年處理過無數的個案,能得到病人的信任非常重要。還記得有一名患上靜脈性潰瘍的病人,情況很嚴重,醫生檢查傷口後建議他截肢,但該名病人不想就此放棄,希望醫生可以給予他更多時間繼續進行傷口護理,如果最終無功而回,他亦願意接受截肢。當時我了解到病人的意願,遂向醫生提出病人的請求,經過商討及溝通後,醫生亦答應病人的要求。病人於是繼續接受傷口護理,雖然進度緩慢,但持續數月後,傷口最終成功癒合,病人毋須截肢。

處理傷口及造口,病人的身心需要及信心同樣重要。(醫管局供圖)

除了治療傷口本身,亦要關顧病人的心靈及其他生活需要,不要令病人失去自尊及自信至為重要。曾有一位男病人因緊急手術,逼於無奈在肚皮留下大便造口;面對造口,病人態度消極,把傷口護理交由妻子處理,妻子起初亦因害怕,抗拒護理丈夫傷口。於是我為他們量身訂造護理計劃,安排醫務社工和社康護士上門,為他們送飯,清潔傷口,減輕他們的生活壓力,給他們適應造口護理的時間。獲得貼身支援後夫婦二人轉趨積極,回門診覆診時甫進病房便自動打開身上造袋,示範換造口袋的正確程序。病人由拒絕到接受,願意主動接受及面對造口,過程需要的是心靈的支持及鼓勵。

傷口護理是護士的基本功,過去30年在公立醫院服務的經驗,讓我知道服務大眾的同時亦不能忘了薪火相傳,將經驗傳承給下一代非常重要。當年在瑪嘉烈醫院工作一段時間後,得到醫院資助到英國深造傷口護理,回港後當開荒牛成立瑪嘉烈的第一間護士診所,專責為病人處理傷口。過去10年亦透過「造口和傷口聯絡護士培訓計劃」,於瑪嘉烈醫院及九龍西聯網先後舉行100場大型講座或工作坊,向超過2850名同業傳授傷口護理技巧。

最大滿足

處理傷口是護士的日常工作之一,如果前線護士能夠為病人處理好傷口,病人惡化的機會就會大大減低,看似微不足道的程序其實對病人、醫療系統以及整個社會都有莫大裨益。能親眼見證病人傷口癒合的過程,以肉眼看得見成果,對護士來說便是最大的滿足感。

【醫院管理局傑出員工系列2019】

撰文:羅小明_瑪嘉烈醫院傷口及造口護理顧問護師

 

[信 ● 健康] 貼身支援非難事,醫患關係可提升!【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

 

羅小明協助成立瑪嘉烈醫院的第一間護士診所,專責為病人處理傷口。(醫管局供圖)

在普通市民的觀念中,處理「傷口」只是消毒、換藥及換紗布。(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