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的適應性情緒障礙

陳仲謀醫生 | 2019-08-06
連續多個星期日的遊行示威,之後上演的「警民大戰」,好像就是例行公事。(法新社圖片)

特區政府的《逃犯條例》修訂建議遭受部分市民激烈反對,雙方互不相讓,由6月至今導致一連串示威和警民衝突,情況愈來愈嚴峻。香港每個星期日都出現示威,接續就是警方和市民的肢體接觸,引起社會的動盪不安。現在已經踏入8月,緊張形勢似乎並沒有止息,而且有變本加厲的趨勢。連續多個星期日的遊行示威,之後上演的「警民大戰」,好像已成為例行公事。上星期二,更發展到有示威者圍堵葵涌警署,還有社會出現一些「不合作運動」,最明顯的是有乘客干擾港鐵的正常運作,使受到影響的人心情更感不安。

香港大學醫學院在7月份公布一項研究報告,指出港人的抑鬱指數高達9.1%,而自殺風險升至4.6%,是2009年有紀錄以來的最高點。研究的負責人將上述的證候定性為「疫症」(詳情請參考7月23日本欄)。筆者有理由相信這個數字,在打後的月餘有機會再創新高。事實上,普遍市民將會直接和間接地容易遇到社會暴力事件,擔心和恐懼的情緒激發抑鬱的徵狀,是自然不過的事,而這些精神性的障礙更可能衍生另一種證候──「適應性情緒障礙」(Adjustment Disorder)。

與抑鬱焦慮相若

適應性情緒障礙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是相類的精神病,只是前者程度較輕,但絕對不能掉以輕心,否則會形成不可預料的傷害。

香港目前的社會混亂結果會怎樣?大概無人能準確預測,但有些市民患上適應性情緒障礙,幾乎是可以肯定的。

PTSD是指人們遭受嚴重的打擊,造成生命威脅或劇烈的精神創傷,之後形成的身心損害而產生的精神疾病,估計女性佔12%,男性佔8%。當中的徵狀主要分為兩大類:

一是和抑鬱焦慮的情況相若,除了失眠(因為害怕發夢)和千奇百怪的身心症(Somatic Diseases)之外,病人經常在夢中不斷出現誘發病情的不快事件,縈繞糾纏,造成極度困擾。這種不愉快的經歷甚至會在病人清醒時以片段的形式突然在腦海中閃現(記憶回閃,Flash back),形成驚嚇。

二是病人避免接觸和不快事件相類的事物(Avoidance behavior),甚至企圖摧毀相關的事物,其認知和感受,相對於病發前截然不同。

上述的徵狀多數在創傷事故發生後出現,而且會持續一個月以上,便可以確診為PTSD。

港大研究報告指出香港現在「流行抑鬱瘟疫」,是學術性的研究,而筆者體會到港人可能同時「感染」適應性情緒障礙,是臨床的經驗。PTSD和適應性情緒障礙,雖然是兩種不同的精神病,影響程度有別,但亦可以是一線之差。香港傳媒鋪天蓋地報道本地的動亂,令某些人心中留下深刻烙印,造成「記憶回閃」,逃避現實,但仍然憂心忡忡,情緒背負千斤重擔,便會染上適應性情緒障礙。下列便是兩個真實典型的臨床個案:

一個長居於元朗的病人,早年患上抑鬱症,經治癒後,生活一切正常。最近,黃先生親眼目睹港鐵站外有一群「白衣人」無故追打市民,雖然自己幸免於難,但驚心動魄,心情極度困擾,憂心在該處出入時會遭到突如其來的襲擊。於是,黃先生改乘長途巴士往返市區,而放棄較為便捷的港鐵。當事人以為時間會沖淡憂慮,但事與願違,他多個晚上輾轉難眠,甫入睡,白衣怪客襲元朗的情景便不斷浮現。黃先生深知不妙,向精神科醫生求診。經診斷後,確認患上適應性情緒障礙。

一個年過五十姓李的女士,有一對成年子女,約30歲,均是大學畢業,都是專業人士。他們每次都攜手參加示威,雖然沒有和警察直接衝突,但是多次站在抗爭隊伍的最前線。李女士和丈夫對香港這樁「政治事件」抱中立態度,但極力反對一雙兒女直接參與示威,認為「君子不立危牆之下」。兩夫婦一方面害怕他們會受傷,另一方面又擔心他們被警方拘捕獲罪,留有案底,以致前途盡毁。李氏一家都取得「居英權」,但因深愛香港,不願到外國做「二等公民」。夫婦二人曾經苦口婆心勸告兒女犯不着做馬前卒,大不了在必要時移民英倫,重新開始,切勿愚蠢到和對立者玉石俱焚。有人指出這件社會矛盾最初源於「世代之爭」,不同年齡層的港人,因應自身的成長背景及教育薰陶,對事物的看法有南轅北轍的分歧。這種思想鴻溝,在這個本來和諧的家庭充分顯現出來。年輕人不但對父母的教訓充耳不聞,還反過來鼓勵長輩一家同心,爭取權益,大聲說「香港興亡,匹夫有責」。

常夢見衝突片段

截至執筆,總計至今,香港出現了8次周日大規模示威。李太太在第二次示威發生後開始出現病徵,雖然李氏夫婦同樣關心子女的安全,但是兩人面對精神壓力的反應迥然不同。李先生按習慣呼呼入睡,李太太卻呆若木雞,坐在客廳,目不轉睛收看電視直播示威和衝突場面。她赫然在熒幕中瞥見一個女示威者輪廓好似自己的次女,被警察逮捕,戴上手銬;一瞬間,她又目睹一個身材和長子相似的人被「速龍小隊」圍毆,頭破血流。李太太心驚膽跳,魂不附體。突然,大門打開,一雙子女踏進大廳,安然無恙。她立即放下心頭大石,不過自此之後,在睡夢中都浮現上述影像的片段,每每驚醒大叫。

另外,李家居於沙田市中心,新城市廣場是必經之地,但在該處發生衝突後,李太太寧願花多十數分鐘時間繞道而行,以避免引起恐慌。

李先生陪同其妻向精神科醫生求診,因為徵狀超過一個月,所以被確診患上適應性情緒障礙。

市民面對目前的困難應抱着樂觀心態,有心理準備,因為不可預料的事情會接踵而來,並以平常心去看問題,互相包容,同舟共濟,共渡時艱。同時,希望政府能夠聽取各方面的意見,盡快找到解決方法,平息動亂,維持香港的法治、自由和穩定。

撰文:陳仲謀醫生_香港精神健康議會召集人、香港精神健康促進會主席

 

[信 ● 健康] 社會混亂易生情緒隌礙? 健康貼士可派用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