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爆炸影響情緒

陳仲謀醫生 | 2019-08-20
現在是非常時期,社會有不同的意見,群組成員的思想政見當然也可能南轅北轍,各走極端。(路透圖片)

香港由6月初開始發生的社會動亂已持續了兩個多月,形勢不但沒有緩和,而且有方興未艾的跡象。早前本專欄分別報道港大公共衞生學院的研究,指出港人的抑鬱指數是9.1%,創有紀錄以來的新高;又為讀者解說很多市民可能會患上「適應性情緒障礙」(Adjustment Disorder)。廣大市民在這個「危急存亡之秋」,有此反應當然合乎情理,但為此「火上加油」的,也許是今天資訊傳播爆炸帶來的副作用。

單單一件事的發生,便可能有成千上萬的網上報道,角度不同,立場各異,使受眾無所適從。《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的確,太多消息反而會令人難以辨別真偽,因而導致思想混亂,影響情緒。

資訊大概可分為兩類:

一是單一無異、準確性高的,例如美國總統說解放軍在深圳調動,他希望這次風波能和平解決,無人死亡;英國新任外相致電特首,要求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他希望《中英聯合聲明》不會壽終正寢;泰國軍方聲稱已準備在危急時空運撤僑,但他們不清楚泰人在香港的數目。

第二是現今在香港網絡上「天花亂墜」的消息,大多數是眾說紛紜、真偽難辨及似是而非,如俄國在上次美國總統大選中涉嫌干預選情,使特朗普爆泠勝出。

真假難辨

香港面對回歸以來社會最嚴峻的騷動,市民在接收層出不窮、意見對立的資訊時,應該知所選擇,如果無力分辨真偽,便應索性「壯士斷臂」,抽離網絡,免得被利用或產生負面情緒。

在網絡資訊不普及的年代,研究指出,鄉村居民患上精神病的數字比大城市的人口約少50%。村民大都以務農為生,他們最關心的是天氣變化,因這會影響作物的收成,對政治的訴求簡單,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都市有各行各業,關係千絲萬縷,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對政治的要求複雜,世界金融市場的風吹草動都會引起人心惶惶。

1967年香港也有一次大規模的暴動,論影響和現在的動亂,看來是不相伯仲。筆者無意比較兩者的性質,但需強調兩者在資訊形式不同下,市民所受到的情緒困擾也是截然不同的。在一次警民衝突中,一名少女右眼嚴重受傷,血流披面,倒在地上。在六七暴動時,港府曾出動英軍協助警察平亂。當時街上有很多土製炸彈,一對小姊弟慘被炸死;商台廣播員林彬駕車上班時遭暴徒伏擊,活活被燒死。兩次事件相距數十年,前後的資訊傳播有天壤之別,對市民和輿論的影響也截然不同。當年的傳播限於報紙、電台和少數家庭才能擁有的麗的呼聲有線電視,其傳播能力和現時的電子網絡,影響所及不能同日而語。

香港和世界各地一樣,資訊科技的發展一日千里。時下一部智能手機在手,便能同步盡知天下事,既能交錢付費,亦能發表自己的意見,左右其他人的思想。所以,前幾個月斯里蘭卡發生恐怖襲擊,死傷枕藉,政府迫得立即切斷網絡,以免謠言滿天飛,引起更多種族和宗教報復仇殺。

香港現時的動亂離開恐怖主義尚有一段距離,當局不宜「斬腳趾避沙蟲」,否則會得不償失。

電子資訊是一把雙面刃,用之得法,其利無窮;用不得法,兩敗俱傷。智能手機也和生火一樣,利者可以照明取暖,遺害也足以燎原萬里。

既然我們明白資訊影響情緒,情緒指揮行為取向。辨別資訊的真偽正是當務之急,但是現在有關的資訊多如牛毛,真假難辨!最要命的是,大部分資訊都半真半假,無法全面展示事實真相,受眾在無所適從下只能各取所需,物以類聚,形成各自的群組,黨同伐異,演出網上大混戰。

各種媒體24小時報道有關動亂的消息,網絡上的爭議甚囂塵上,意見莫衷一是,普通市民如果牽涉其中,多數會頭昏腦脹,精神錯亂,或會出現抑鬱和焦慮的徵狀,思想混亂、脾氣暴躁,經常有記憶片段的回閃(Flash back)及失眠和工作乏力的苦況。這就是本專欄所述的「適應性情緒障礙」,需要盡快接受適當的治療。若然,本港的動亂曠日持久,患上「適應性情緒障礙」的人數必然會拾級而上,衝動和缺乏理性的行為會變本加厲,構成一個可怕的「惡性循環」,耗盡社會的能量。

反目成仇

作為一個立場中立的升斗市民,我們怎樣自保及幫助香港渡過難關呢?

首先大家一定要擺脫「適應性情緒障礙」的羅網。怎樣自我檢示自己是否身陷網中呢?首先,你能否暫時放棄以手機和別人通訊交流?其次,你可不可以不接收有關香港動亂的消息?上述兩點就是保護情緒的穩定機制,是人們在過度亢奮中抽離的太平門。在實際應用上,筆者以手機WhatsApp群組為例說明:平時大家在不同的群組上互通消息,分享資訊,發表意見,風花雪月,廣交朋友,開拓眼界,肯定是利多於弊。可是現在是非常時期,社會有不同的意見,群組成員的思想政見當然也可能南轅北轍,各走極端。大家在群組中激辯、爭論、謾罵固然是無補於事,導致有人割席(unfriend和unlike),反目成仇,真是百害而無一利。群組朋友,當然不能期望會容易有「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境界,但「君子交絕,不出惡聲」是做人的守則。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話不投機半句多」,在群組裏,呼朋引伴,互相攻擊,不單會傷害感情,而且可能蔓延成風,觸發廣泛的對立和不安情緒,擴大社會的撕裂。

資訊科技目前最多可以做到「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不能代替人與人之間的真正交往。朋友雙方面談,從互相的眉頭眼額、聲線高低,便可知道話題是否恰當,大家會適可而止,維持友誼。資訊科技雖然帶來便利,但使用時出言過火,冒犯朋友,甚至出現「網絡欺凌」(Cyber Bullying),是不足為法的。

資訊影響人們的情緒是不爭的事實,尤其是在亂世中,負面效果更形顯著。上世紀三十年代,影壇紅星阮玲玉自殺,留下的遺言是「人言可畏」(有人說這也是偽造)!

撰文: 陳仲謀醫生_香港精神健康議會召集人、香港精神健康促進會主席

 

[信 ● 健康] 社會動盪易影響情緒? 心理資訊派上用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