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中道破生殖健康秘密

陸錦榮 | 2019-08-26
從醫學史和各朝文人筆記所見,古人很早就了解人體外部的神色變化,同內部腑臟病變的反應關係。

「有諸內必形於外」是中醫望診斷證治病的理論依據,結合人體各部位、四時、五方和氣質等要素,觀察外部的證候,進而了解內部腑臟的病變。從醫學史和各朝文人筆記所見,古人很早就了解人體外部的神色變化同內部腑臟病變的反應關係。(唐)段成式記述「飲酒者,肝氣微則面青,心氣微則面赤也」(《酉陽雜俎.前集》卷十一)。《扁鵲見蔡恒公》的望診故事更膾炙人口。扁鵲只需看一眼蔡恒公的氣色,便知恒公病情深淺,醫術之高,令人驚奇。

《靈樞.五色》詳細講述了面部主腑臟的部位。《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齊王黃姫的兄長設家宴,扁鵲與會,看到王后的弟弟王建,一看他的面色,便說:「你有病,四五天前腰肋劇痛,不能俯仰,小便也出不了來,如今病正侵向腎臟,將成腎痹了,趕快治療……」據扁鵲自述,他之所以一眼瞧出王建所患病症,是「臣意見其色,太陽色乾」,所謂太陽,是指面部對應膀胱的部位,即在鼻準下的「人中」兩旁,這部位色乾。

氣色判斷腑臟病源

《靈樞.五色》指出,「面王以下,膀胱子處也」。(明)張景岳注解,「面王以下者,人中也」。在女性,子處,即為子宮。換言之,生殖系統的反應區域在人中兩旁部位。中醫學一項有趣研究,是量度人中與中指同身寸之間的長度差異,藉此審察男女在生殖系統上是否有病變或異常。所謂中指同身寸,是一種指寸法,作取穴之用,以本人中指第一、二指節橫紋橈側端間距離為1寸量取穴位。

據國醫大師朱良春的臨床體會,正常人的人中長度基本上與中指同身寸長度相等。若長度不等,無論男女,「膀胱子處」都可能有毛病或異常,而且長度差別愈大,症狀就愈明顯。在所測量的150例子中,男性中指同身寸長度大於人中0.5厘米,有29例,其中,陽痿、早泄9例;不育4例……女性中指同身寸長度大於人中0.5厘米有69例,當中,經痛伴妊娠惡阻9例,不孕3例,子宮發育不良8例……在300例病號中,未發現有中指同身寸長度小於人中(見《醫學微言》,人民衞生出版社,1996年版,295-296頁)。

關於人中和上唇部位的生殖系統反應區,(明)謝肇淛《五雜俎.卷五》引述陳後山《叢談》,「郯城民妻有二十一子,當中雙胞生有七對,聽相士說,婦人上唇有黑子(痣)者,多孖生」。相士之言是否可信不得而知,且姑妄聽之,但望診對「人中診法」的研究卻有實在案例可尋。

看深一層,在「天人合一」宇宙觀下,中醫學認為,正常情況下,人體與自然環境互應,二者是一個協調、和諧與統一的整體。人體對自然環境具有高度適應性和反應性。當人體與自然環境協和適應,人體的臟腑氣血保持陰陽平和狀態。這個狀態,中醫學認為就是人體的健康態。若環境因素出現變化(如人體受「六淫」(風、寒、暑、濕、燥、火)所侵,或「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所害,人體與環境之間的協調和諧與統一關係就被打破,出現不適應、不協調,臟腑氣血就會出現陰陽失衡,如氣虛、血虛、陰盛、陽亢等,從而產生疾病。望診主要就是透過觀察人體面部各部位的氣色變化,去判斷腑臟病源。

(清)汪宏所著《望診遵經.面貌分應臟腑》指出,「肝熱病者,左頰先赤;肺熱病者,右頰先赤;心熱病者,顏先赤;腎熱病者,頤(腮)先赤;脾熱病者,鼻先赤。」透過左右面頰、額、腮、鼻準等部位出現赤色,據此去追查肝、肺、心、腎、脾等臟器出現病變的足跡,作出醫治。

人心境和外境融和

然而,在什麼外部環境變化下,人體腑臟病情會好轉?汪宏解釋,「言至其氣王(旺)之時日而癒也,推而論之,則熱病之死生間甚(間甚指病之輕重),時日之王相休囚,皆可按法而究焉。」這幾句話的意思很清楚,關鍵在於五行的「王相休囚」。王通旺。古人認為臟腑的精氣和病情變化,無論春夏秋冬、旦暮晝夜以至四時,與五行的「王相休囚死」是當令抑或不當令相關。當令五行的能量最強,相令次強,休令為中,囚令次弱,死令最弱。例如肝屬木,王春三月,相冬三月,休夏三月,囚季夏六月(季夏為夏季第三個月,即農曆六月),死秋三月。其王日為甲乙,王時平旦、日出時,死日庚金,死時晡時、日入時。在木行當令之時,肝病病情會紓緩,且是治療服藥的黃金時刻。反之不當令的囚死之時,病情恐有惡化之虞,充分體現天人合一的意和境。

毋庸置疑,人的終極是回歸自然。晉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五斗米道道士孫恩作亂,攻破會稽,殺會稽內史王凝之及其諸子,王妻謝道韞寡居,際此亂世,她不期然生出歸隱自然之想,並寫下《泰山吟》一詩──「峨峨東嶽高,秀極沖青天;岩中間虛宇,寂寞幽以玄;非工復非匠,雲構(宏偉物)發自然;器象爾何物?遂令我屢遷;逝(通誓)將宅斯宇,可以盡天年。」

泰山絕非人間工匠所能斧鑿,而是大自然孕育的宏偉物;變幻莫測的風雲氣象,令人怦然心動,嚮往難平,故決定隱居泰山,從此不問世事,以盡天年。(唐)王維《酬張少府》一詩,「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同樣把人的心境和外境融和,從人文意義的「天人合一」中去尋找生命存在的意義。

撰文 : 陸錦榮

 

[信 ● 健康] 捍衛臟腑非難事,健康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