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腹痛變「撞鬼」?

麥棨諾醫生 | 2019-09-11
遇上無法解釋的生理症狀時,尤其是經過專科檢查後仍找不出合理成因,就應嘗試從情緒方面着手。

身為專業人士的張先生(化名),今年25歲,最初因為感到腸胃不適而求醫。惟照過胃鏡後未有發現問題,服用藥物也未見成效。其後,他的症狀愈趨嚴重,更自覺腸胃沒有蠕動,擔心無法消化食物,之後張先生向不同醫生求診,接受各式檢查,但仍找不出癥結所在。

隨着時間過去,情況依然沒有改善,張先生的家人亦漸感煩厭,認為他屬無病呻吟。張先生愈來愈不快樂,更認為一切源自「撞鬼」,致精神狀況轉差,難以入睡,甚至想到找師傅驅鬼!令他絕望的是,即使喝了符水,仍未能將「鬼」趕走,症狀沒有好轉,只得尋求精神科協助。

初期其他醫生診斷他為思覺失調,令他心生抗拒,不願服用處方藥物,輾轉才找上筆者。

經過一輪溝通,從源頭追溯,筆者發現張先生工作壓力巨大,缺乏休息,又跟同事起爭執,在日積月累下,形成種種不適及症狀。惟因無人讓他傾訴心聲,難以紓解鬱結,引致身心症出現。治療過情緒問題,身體好轉後,他終明白一切與鬼神無關,情緒得以進一步改善。

關係欠佳加劇抑鬱

個案中的張先生,不適情況持續兩年,一度被折磨至無法上班。經過半年多的治療,他的焦慮感一掃而空,願意外出會友,不再擔心因腸胃毛病出醜,更有信心地接受治療。為了穩定病情,張先生暫時仍須用藥,最終目標為完全康復,毋須用藥。

除在職人士或學生,長者也有機會患上此症。曾有一位幾乎看遍所有專科、長期有各種不適症狀的婆婆,每日須服用16種藥物,但症狀一直未見好轉,然而部分藥物產生相互作用,更帶來副作用,隨時有損健康。筆者經探問後得悉,原來她與丈夫關係長期欠佳,子女亦覺得其抱怨令人煩厭,日漸加劇抑鬱症及身心症。

有見及此,筆者先為她處方鞏固情緒的藥物,同時進行心理輔導開解,並向家屬解釋症狀,希望將焦點放到情緒上。另外,筆者亦勸導婆婆暫停來回各種專科,並為她調整藥單,省去不必要的藥物。半年後,她僅須服用兩種情緒藥及一種胃腸藥,可見不少人在患病時,僅關注到生理狀況而忽略了情緒的表現,最終需花上好些時間,迂迴曲折地才找到處理方法。

身心症的定義,是指我們的情緒表現反映在生理上的不適。因此,遇上無法解釋的生理症狀時,尤其是經過其他專科檢查後,仍然找不出合理成因,就不應有所避忌,應嘗試從情緒方面着手。有時,就連當事人也察覺不到自身的情緒問題,深信只屬於生理毛病,故大眾需進一步了解其實情緒與腸胃、心臟、呼吸等器官或功能息息相關。

當然,我們亦不應將所有生理不適,一概與情緒扯上關係。求診時,精神科醫生會先要求患者接受相關的身體檢查,排除實際的生理疾病後,始能確診是否患上身心症。

情緒影響多種器官

筆者曾見過一些焦慮症病人有心跳過快的症狀,卻誤以為自己心臟病發,不停走到急症室求診。雖然一般可由急症科醫生轉介至精神專科,但轉介率極低,原因多數與此有關──不少患者會認為醫生水平有限,找不出真正病因,才打發自己往精神科。惟就如前文所指,情緒正正與多種器官或功能有連帶關係。

現時,已知自身免疫失調疾病,例如銀屑病及濕疹等,同樣深受情緒主導。風濕病如類風濕關節炎的患者若同時患有情緒病,經服用過相關藥物,有數據證明指復發率會減少一半,風濕因子指數也會下降。

要治療身心症,必須經長期治療。總括而言,醫生將按實際狀況為患者選擇合適藥物,目標是採用副作用最低,同時最快改善病情的藥物。用藥方面亦有多種選擇,如抗焦慮或抗抑鬱類藥物,包括三環素、血清素,又或血清素及去甲腎上腺素等。另外,醫生也會採用新一代的非鎮靜劑抗焦慮藥物,其依賴性較低,並可一併處理痛症,鞏固期過後可望痊癒。

值得一提的是,患者不應抱着拖延及試藥的心態,若經常更換藥物,可能會影響病情,延緩痊癒的時間。作為精神科專科醫生,筆者最希望患者能百分百痊癒,而非只康復七八成就中斷治療,故患者應聽從建議,確切服用正確處方的劑量,切忌以試藥心態或自行按情況減量。

除了藥物治療,有疑問時,患者亦必須諮詢醫生意見,不宜太相信網上未經核實的資料或言論,皆因藥物在各人身上的成效或副作用不盡相同。與此同時,醫生也會提供相應的心理治療,而患者自己也應多了解此症,家人更要抱諒解心態來支援。只要多管齊下,患者一定有望早日脫離患病的陰霾。

撰文:麥棨諾醫生_精神科專科

 

[信健康] 情緒與器官息息相關,健康貼士派上用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

情緒與腸胃、心臟、呼吸等器官或功能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