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習俗食芋頭(下)

李思齊教授 | 2019-09-17
相傳中秋食芋頭的習俗源自漢光武帝劉秀。

中秋節食芋頭的習俗傳承這麼久,肯定有其原因,列舉如下:

中秋食芋頭的習俗,據傳最早可以追溯到漢代。相傳於西漢末年,劉秀的兵馬被王莽的重兵圍困,士兵們餓得奄奄一息之時,王莽又發起火攻。

恰在此時,天降大雨,澆熄山火。逃過一劫的士兵,聞到食物的香味,掀開草灰泥土一看,原來是燒熟了的芋頭。士兵們飽餐之後,士氣大振,劉秀乘機率軍突圍。這一日剛好是農曆八月十五日,後來稱帝的漢光武帝劉秀,為了紀念這場勝利的戰役,下令每逢中秋,全軍大吃芋頭。此後便演變成中秋食芋頭的習俗了。

補充夏季損耗

俗語謂「一夏無病三分虛」,說的是夏季炎熱,人體極易出汗,消耗極大,故而都會有或多或少的體虛症狀。因此,剛進入秋季,就需要合理進補,以補充夏季損耗。中醫認為,芋頭補中益氣,故而非常適宜補虛。

所以,筆者認為中秋食芋頭並不是傳說或其他原因那麼簡單,最重要的還是因為芋頭的養生功效。

現代科學分析發現,每100克芋頭,含蛋白質2.2克、脂肪0.1克、碳水化合物17.5克、胡蘿蔔素0.02毫克、磷51毫克、鈣19毫克、鐵0.6克,以及多種維生素,還含有豐富的黏液皂素等。現代醫學研究認為,芋頭有以下功效:

一、補中益氣:芋頭含有的黏液皂素和多種微量元素有助消化,增進食慾,補充多種營養素和礦物質,這就是中醫所說的補中益氣。

二、提高免疫力:芋頭含有豐富的黏液蛋白、 維生素、微量元素、煙酸、 皂角苷等,常食可增強人體免疫力。芋頭中所含的黏液蛋白可產生免疫球蛋白,提高人體抵抗力,故芋頭可用於防治癌症的食療。

三、預防便秘:芋頭含有黏液皂素和膳食纖維,有潤滑腸道、助通便的作用。

四、保護牙齒:芋頭中的氟含量明顯高於其他主食,故有預防齲齒、保護牙齒的作用。

「剝鬼皮」有禁忌

在上一篇文章(9月10日),提到中秋「食芋頭剝鬼皮」的習俗。有剝過芋頭經驗的人,會覺得將剝芋頭皮比作「剝鬼皮」是比較貼切的,因為稍有不慎,便會令自己的皮膚發癢,這是因為芋頭皮含有草酸鹼,刺激接觸到的皮膚所致。因此,「剝鬼皮」時,最好先將其煮熟,或者將芋頭裝在袋子中,在地上輕輕摔打,直至芋皮全部脫落。若是剝皮後手癢,用生薑汁擦癢處,有助緩解。

南宋大詩人陸游有詩寫道:「烹栗煨芋魁,味美敵熊蹯」,芋頭竟比熊掌還要美味!需要注意的是:

一、芋頭生食有毒,一定要煮熟後食用;

二、芋頭含有較多澱粉,一次食用過多易致腹脹;

三、有痰、過敏性體質、蕁麻疹、濕疹、哮喘、過敏性鼻炎、小兒食滯、腸胃欠佳、糖尿病患者慎食;

四、中醫認為,芋頭忌與香蕉同食。

作者專研宮廷秘方

研究員:文芊

 

[信健康] 應節食品助養生,中醫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