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魚沉睡的家》──如何渡過哀傷期

何家銘醫生 | 2019-10-10
電影《人魚沉睡的家》中,母親要為女兒作出生死抉擇。 (劇照)

母親面對女兒的死亡是傷痛的,更傷痛及不忍的是,由母親親自作出為無意識女兒鑑定腦幹死亡的決定,這決定就恍如要母親親手判處女兒死刑。這是《人魚沉睡的家》電影的故事。

故事改編自日本作家東野圭吾的小說。與丈夫分居期間,生命中只會照顧兒女的母親突然接到女兒溺水致腦幹死亡的噩耗。母親突然要為女兒作出抉擇,其一是為女兒作腦幹死亡鑑定從而作器官捐贈,或靜靜等待接受女兒心跳呼吸停頓致正式死亡。在悲痛中,母親決定為女兒作腦幹死亡鑑定之時,女兒的手部肌肉因接觸而出現脊髓反射抽動,致令哀傷的母親認為女兒並未死亡。及後,母親更帶女兒回家照顧,運用先進的科技維持女兒的生命如控制呼吸、體溫、心跳等,更運用先進的科技刺激女兒的肌肉以控制手腳活動,甚至微笑。

5個階段

其實,女兒腦幹死亡已是不能改變的事實,用科技維持呼吸心跳及作出沒意識而有限度的活動,這能延長女兒無意識的生命,但女兒生命的意義還在嗎?這能夠讓母親繼續每天營營役役沉溺地照顧女兒,但母親生命的意義還在嗎?科技在延長女兒生命表徵的同時,其實亦扭曲或延長了母親及親人的哀傷期(Grief)。

人生數十載總會出現一些痛失(Loss),面對痛失有機會使人感到失望或哀傷,這些是不可避免的。家庭醫生為病者提供的是延續性醫療,必然會陪伴病者渡過人生中因不同痛失引致的哀傷期,並提供適時協助。人生的痛失可以是被診斷慢性疾病,或是末期病患,亦可以是人際關係的離異如失戀離婚,裁員失業或因退休而失去人生目標等。每個人面對哀傷的反應及過渡各有不同,而且並不是每樣事情也可與家人朋友分享,家庭醫生正是一個客觀的角色為病者分憂,避免病者因過度傷心而引致情緒疾病。

哀傷期的過渡可分為5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否認」(Denial)。面對痛失,大家首先會選擇否定事情的發生,或希望事情不是發生在自己身上。這是人類面對逆境的首先防禦機制;第二階段是「憤怒」(Anger)。當確定事情的發生,大家的內心會感到徬徨無助,繼而轉化為憤怒。憤怒的是為何這事情會發生在自己身上;第三階段是「討價還價」(Bargaining)。憤怒過後,大家會回想事情的發生,及反省自己有否作什麼避免預防。第四階段是「沮喪」(Depression)。傷心的是大家開始明白事情已經發生及對日後生活會有所影響。這時候大家身體上及精神上有機會出現抑鬱症的症狀,如失眠、食慾不振、不能集中精神、情緒不穩等;第五階段是「接受」(Acceptance)。大家開始接受現實,認為事情的發生是不可避免的。雖然是傷感,但生活還是會繼續向前邁進。

每個人渡過哀傷期各個階段的快慢及程度也有不同,有時會在不同階段遊走,有時會跳過某階段向前。而在特別的日子如周年紀念日、逝者的生忌死忌,或因某事某物而對逝者有所聯想,也有機會喚起哀傷。一些風險因素會令人更容易出現過度哀傷,環境因素如伴侶或孩子的離逝、年幼時父母離世、親友的突然死亡、親友自殺或被謀殺等。而個人因素如缺乏自信、對他人缺乏信任、缺乏家庭支援、精神病患等。

不要否定

另外,與逝者關係密切的人都是有較大機會出現過度哀傷的情況。而過度哀傷會令身心出現嚴重問題,在生理上會抑壓身體的免疫系統、增加心臟疾病的死亡率、出現身心症等;在精神上會致使抑鬱症、焦慮症、過度緊張、創傷後遺症、複雜性哀傷(Complicated Grief)等。如心理問題未能得到適時的支援,更會增加患者自殺的風險。

哀傷對身體及心理都有機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影響,而家庭醫生的角色當然是責無旁貸,為有需要的病者提供適切的評估及支援。首先,家庭醫生會對病者的哀傷作出肯定及認同,讓他們知道面對痛失而感到哀傷並不是病態,從而幫助病者接受並渡過哀傷期。醫者會評估病者身體、心理及社交狀況,即痛失對病者身心的影響、對病者生活的影響、病者的社交支援及如何面對哀傷等。醫者會鼓勵病者在憤怒或沮喪時多作鬆弛練習,而在自責時可以正向思維模式減少負面思想。若病者生活上出現問題,如經濟或小孩照顧的問題,醫者會協助病者運用社區資源作出處理。病者應多參與日常活動,要注意身體,均衡飲食,並作適當運動及休息。病者在哀傷時,千萬不要借酒甚至濫藥消愁。如病者因哀傷而出現情緒或精神毛病,醫者便會適時作出治療及轉介。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當不幸的事情已經發生,大家的生活便不會再「正常」,即回不了去沒有不幸事情的時候。大家應該將哀傷的經驗放在我們的人生歷練裏,勇敢地面對它的出現,不要否定它對我們的影響,要讓哀傷的記憶融入我們的生活裏,讓生活繼續向前。這並不是要令人生的傷痛突然消失,而是要透過健康地面對傷痛令我們的人生有所成長。

母親面對女兒的死亡是十分傷痛。但是母親最後亦明白科技並不能延長女兒生命的意義,選擇為女兒作腦幹死亡鑑定,並作器官捐贈。這不單只讓女兒的生命能夠以更有意義的形式延續,更能夠讓母親渡過哀傷,在女兒的護蔭下繼續照顧年幼的兒子。

www.hkcfp.org.hk

撰文:何家銘醫生_香港家庭醫學學院

 

[信健康] 忘掉悲傷走出困局? 支援貼士派上用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